初心往往很簡單,像一粒幼小的種子。輕輕放在心里 ,它自會生根發芽。
重慶銅梁儲備糧有限公司采儲部經理蔣天科,為了初心已經堅守35年。用他的話說,“糧食安全事關群眾的健康,我每天工作的價值,就是為糧油事業添磚加瓦。”
8月5日晚,蔣天科接受記者采訪時,還在辦公室加班。今年52歲的他依然奔走在保糧護糧的前線,加班至深夜是家常便飯。
蔣天科進行存儲的糧食品質分析?受訪者供圖
圓了兒時夢想 成為糧食衛士
1967年,蔣天科出生在重慶銅梁區。兒時在農村,他見得最多的,便是鄉間小路上挑糧搬糧的農民。
看著老輩子用雙肩挑起沉甸甸的糧食,穿行在村子的兩端,蔣天科的心靈很是觸動。
1984年,懷著對糧食事業的憧憬,完成學業的蔣天科進入了糧食局工作。
進入這個行業,就意味著接過“保糧護糧”的接力棒,容不得一點馬虎。最初,蔣天科主要負責調運、檢驗糧食。
“以前檢驗糧食全憑經驗,即使有老師傅‘領進門’,也要經過許多坎才能上手。”蔣天科回憶,上崗初期,在一次收購糧食時,因自己判斷失誤,導致一批糧食被檢驗出水分指標不合格,給躊躇滿志的他當頭一棒。
這“一棒”并沒有把蔣天科打退,反而讓他沉下心來。蔣天科深知,想要長遠地走下去,光是埋頭苦干還遠遠不夠,夯實基礎,拓寬專業知識更為重要。
抱著“不懂就問,不會就學”的想法,蔣天科一邊在工作中向師傅請教,一邊購買大量有關糧食儲藏的書籍、雜志自學。
1988年,在企業的推薦下,蔣天科前往重慶市糧食中等專業學校,學了三年的“糧油儲藏與檢驗”。
蔣天科坦言,糧食儲藏中間涉及到很多專業學科,包括熱力學、空氣學,甚至還有昆蟲學、植物學。
蔣天科檢查分析儲糧情況?受訪者供圖
獨創儲糧技術 成本降低兩成
“改變,就是保持本心,同時在技術上嘗試與突破。”蔣天科說,“銅梁從1957年開始一直保持“四無”糧倉縣的榮譽,這是老一輩糧食守護者用勤勞和智慧換來的。我們要做的不僅是發揚其精神,更要把成績做出來。”
蔣天科所在的銅梁城區,地處重慶西面,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常年有三分之二時間氣溫在25°C以上,不利于糧食安全儲藏。
蔣天科告訴記者,每到冬天,通風時揭開糧膜,通風結束后再密封糧膜,不僅工作繁瑣,有時還會造成糧膜損壞,產生倒汽或結露,費時費力效果差。
能不能在老一輩的基礎上,將方法進一步改善呢?
心中一旦有了想法,做事也就更有干勁。白天,蔣天科帶領團隊從糧倉基本情況入手,運用不同的通風機、谷冷機,不斷重復測試。到了下班時間,他也不回家, “賴”在辦公室,獨自對比數據,畫圖紙,做樣品。
歷時大半年,終于試制出PVC塑料與木質材料相結合的密封糧面通風出氣減壓孔。
這項由蔣天科首創的“不揭膜冷卻通風儲糧”技術,使糧食熏蒸用藥量下降30%,儲糧費用下降20%以上,且安全無害,已在西南及華中華東地區廣泛應用。
蔣天科帶徒傳技,檢查糧情?受訪者供圖
建專家工作室 培養儲糧專才
在保糧護糧的35年里,蔣天科還帶領團隊成功研發“膜下環流熏蒸殺蟲技術”,在全國率先開展“倉外蟲害自動檢測”和“智能化機械通風”等技術。
2015年重慶市委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授予蔣天科以他名字命名的“蔣天科糧油保管技能專家工作室”。
四年來,已有20多名干將加入,蔣天科在其中充當“排頭兵”,帶領團隊成員為前來咨詢的人免費答疑解惑。
蔣天科培訓技術人才?受訪者供圖
“有很多團隊都是來自外地,其中還有外國友人。”蔣天科告訴記者,“也算是提供了一個平臺,供大家交流儲糧技術和創新想法。”
蔣天科還自主編寫培訓材料,每年有計劃地幫助企業培訓倉儲人員,培養出了高技能人才 17人,高級管理人才11人。
蔣天科本人則先后榮獲國家糧食局“全國糧食行業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全國糧食行業技能拔尖人才”“全國糧食系統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記者了解到,蔣天科及其團隊目前正在研究“淺層地能低溫儲糧”技術,且是重慶首個研究運用此技術的團隊。
“重慶江河多,水資源廣泛,結合地形地貌,新技術誕生指日可待!”蔣天科說,“保護糧食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這是我熱愛的事情,也是值得我一生追求的事情!”(張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