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膳食行為,特別是高鹽、高油、高糖攝入是影響國人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不合理膳食行為會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因此,近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大力提倡合理膳食行動。目前我國居民面臨哪些突出營養問題?如何推動“三減”?專業人員配備問題如何解決?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相關領導和專家對此進行了權威解讀。
合理膳食的緊迫性
目前我國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優于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但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這四類主要的慢病所導致的傷殘、所帶來的疾病負擔日益突出。在其影響因素中,不合理膳食是個非常重要的健康危險因素。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介紹說,近年來,我國居民營養健康狀況明顯改善,但仍面臨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營養相關疾病多發等問題。有調查顯示,我國居民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為10.5克(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值為5克);居民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攝入量42.1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標準為每天25-30克);居民膳食脂肪提供能量比例達到32.9%(《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值上限為30.0%)。
此外,目前我國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為蔗糖即“白糖”“紅糖”等)攝入量約30克,其中兒童、青少年攝入量過高問題值得高度關注。
近年來,我國含糖飲料的生產和銷售不斷增長,兒童飲用飲料的行為越來越普遍,含糖飲料的飲用量也顯著增加。根據公開披露的最新調查結果,3-17歲常喝飲料的兒童、青少年,僅從飲料中攝入的添加糖所提供的能量超過總能量的5%,其中城市兒童攝入量遠遠高于農村兒童,且呈上升趨勢。兒童、青少年作為飲料的消費主體,對含糖飲料的攝入量不容樂觀,同時,由糖攝入量增加帶來的超重肥胖問題和營養不均衡問題也日漸突出。
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張志強副司長表示,針對上述健康隱患,《意見》明確指出,合理膳食行動是要針對全人群加強營養和膳食指導;重點鼓勵全社會減鹽、減油、減糖,實施貧困地區重點人群營養干預。
修訂營養標簽增加糖標示
丁鋼強介紹,“三減”即減鹽、減油、減糖,是本次合理膳食專項行動的重點。行動明確提出,到2030年,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成人每日食用油攝入量不超過25-30克,人均每日添加糖攝入量不超過25克。蔬菜和水果每日攝入量不低于500克,每日攝入食物種類不少于12種,每周不少于25種;成年人一般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水,提倡飲用白開水或茶水。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劃司司長毛群安說:“這次行動將是一個長達十多年的行動,就是圍繞這幾件事,要落實、落細、落小,落到每個機關、家庭、學校、單位。”具體來看,一些舉措頗有新意:推廣使用健康“小三件”(限量鹽勺、限量油壺和健康腰圍尺),提高家庭普及率,鼓勵專業行業組織指導家庭正確使用。
此外,要研究完善油、鹽、糖包裝標準,在外包裝上標示建議每人每日食用合理量的油鹽糖等有關信息。
合理膳食行動明確,研究制定我國兒童添加蔗糖攝入的限量指導,倡導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用食品安全標準允許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取代蔗糖。科學減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引導企業在食鹽、食用油生產銷售中配套用量控制措施,如在鹽袋中贈送2克量勺、生產限量油壺和帶刻度油壺等;鼓勵商店(超市)開設低脂、低鹽、低糖食品專柜等。
目前,食品營養標簽強制性標識包括能量和四個核心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但對糖的標示方面并沒有涉及。
對此,行動明確,政府層面將加快修訂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增加蔗糖等糖的強制標識,鼓勵企業進行“低糖”或者“無糖”的聲稱,積極推動在食品包裝上使用“包裝正面標識(FOP)”信息,幫助消費者快速選擇健康食品;研究完善油、鹽、糖包裝標準,在外包裝上標示建議每人每日食用合理量的油鹽糖等有關信息。
張志強表示,目前中國營養學會正在做營養標準方面的修訂,圍繞著如何實現“三減”目標,進一步完善營養標簽標準,此為強制性的標準。
張志強還強調,特別是餐飲企業、集體食堂,要建設健康餐廳、健康食堂。并發動全社會,推動營養餐廳的建設。“把企業這個很大的營養供給環節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將相關標準落實,讓他們主動從源頭上實現‘三減’,這對實現‘三減’作用很大。”
營養指導員將進社區
行動還特別提出,研究制定實施營養師制度,在幼兒園、學校、養老機構、醫院等集體供餐單位配備營養師,在社區配備營養指導員,充分發揮醫療機構和醫生的作用,進一步加強臨床營養工作。
楊月欣表示,在國際上,營養師是個非常成熟的職業。三年前,中國營養學會開始注冊營養師工作。注冊營養師需要具有營養及相關專業的本科學歷,完成相關課程學習,并在指導下實踐學習一年,并通過相應考試,才能成為注冊營養師,通過率大概是30%。在我國,營養師大部分在醫院營養科、婦幼保健院等醫療衛生機構工作。
“國內的臨床營養工作和過去比進步了很多,基本上三甲醫院都會有營養科,二甲醫院也大都會有,但是再往下走,就很困難。”楊月欣如是說。
而營養指導員是此次行動提出的新詞,主要在社區里工作。楊月欣表示,營養師和營養指導員是有營養學和醫學背景的、有實踐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員,經過一定的培訓,有膳食營養知識和技能,能夠提供營養教育、膳食指導和均衡營養指導,能夠解決實際的問題。例如懂得制作嬰幼兒輔食,制定糖尿病病人專門的食譜以及指導高血壓病人的低鈉飲食與運動配合等。
“現在信息的來源非常復雜化或者多元化,很多人都依賴于網絡的指導,我們希望建立營養指導員這樣一支專業的科普、教育隊伍,希望營養師和營養指導員像陪練一樣,為集體和社區居民服務,教給大家正確的健康生活方式,特別是合理膳食、飲食指導方面。”楊月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