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網訊(劉瑋 記者戴正聰) 8月15日至16日,浙江省食品生產監管工作培訓暨小作坊治理現場推進會在紹興諸暨召開。會議就深化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整治提升工作進行培訓,與會人員交流了小作坊治理經驗,紹興向全省市場監管系統推廣介紹了小作坊創新監管經驗。
會議現場
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盧永福出席會議,全省11個地市食品生產分管條線領導和處室負責人參加。
盧永福副局長在會議講話中充分肯定了上半年食品生產監管工作成效,他指出,在緊緊圍繞“1234”大市場監管理念和“1+454”工作主線下,全省許可改革更深入,風險治理更精準,監督檢查更嚴格,小作坊治理更有效,保健品市場更凈化。進入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盧永福提出,食品生產安全監管工作必須轉變思路,統籌謀劃,積極探索加強食品生產安全監管的新思路、新辦法。
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盧永福講話
紹興市場監管部門表示,近年來,紹興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針對小作坊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多等問題,監管、服務兩手抓,“因地制宜、一地一策”縱深推進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轉型升級,逐步實現小作坊由“小散低、臟亂差”向“小而精、名特優”轉變,在防范食品安全風險的同時,使食品小作坊這一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
今年以來,紹興市出臺《紹興市加強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管工作意見》、《紹興市食品名特優食品作坊和亮化達標小微食品生產企業動態評價管理辦法(試行)》和《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禁止品種目錄》;推行小作坊整規提升“工作十法”;推出小作坊“6S現場管理法”;上線食品生產云監管平臺,實現監管智慧化;推行小作坊食品銷售“一票通”,盡力減輕企業負擔。同時,加大事中事后監管力度,采取“區域集中”“精品示范”“特色小鎮”等多種方式分類幫扶,涌現出諸暨同山燒、嵊州榨面、新昌炒年糕等名特優食品作坊。
會上,杭州、臺州等地市場監管局也介紹了各自的小作坊監管經驗。
在接下來的同山鎮觀摩現場,來自全省市場監管系統的監管專家紛紛對諸暨同山鎮白酒作坊治理模式點贊。
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盧永福一行在同山燒小作坊發酵車間現場檢查
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盧永福考察同山燒高粱種植基地
“同山燒”是諸暨傳統特色產品,釀造歷史悠久。與嵊州榨面、柯橋醬醉制品等小作坊一道,是行業治理典范。今年,紹興市調整政策,激發企業活動力,將諸暨固態法白酒正式納入小作坊登記目錄。同山燒白酒作坊整治提升行動迅速鋪開,推動白酒產業轉型升級。
登記管理,讓小作坊有了“身份證”。今年3月,《紹興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禁止品種目錄》發布,諸暨同山燒的固態白酒法正式納入小作坊登記目錄,白酒小作坊從備案管理改為登記管理。登記管理規定對酒作坊面積與功能區進一步提標,如明確落地使用面積應不少于200平方米、酒作坊需要有明確的功能間等具體規定。另外一個重要規定是落實“一戶一圖”提升改造,即根據每一個小作坊的戶型實際,逐個現場踏勘,提前介入,指導流程設計、合理布局相關場地設施,為申請登記證的小作坊出具規劃圖紙。
6S管理,讓小作坊穿上“新衣服”。完成“一戶一圖”提升改造后,白酒小作坊除了進行可視化管理外還需開展定品、定位、定量的“三定” 管理,即明確功能間名稱和功能間內放置的相應設施設備名稱、明確各設施設備的擺放位置和擺放數量,以此來進一步規范生產車間的操作。“三定”管理和可視化管理僅僅是“6S現場管理法”的內容之一。針對小作坊生產現場“散、亂、差”的現狀和存在問題,諸暨市場監管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明確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登記管理工作要求的通知》、制訂了《諸暨市固態法白酒生產規范》并全面推行酒作坊“6S現場管理法”,即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安全(SAFE)。通過現場整理、清除污染源、提高從業人員素養、消除不安全因素等規范車間操作、提升管理水平、保證產品質量。
公示溯源,讓喝的每一口“都有數”。在提升改造規范的過程中,諸暨市場監管局還在全省范圍內率先推行“一欄一碼一票通,兩書兩證六制度”公示管理方法,確保生產食品源頭可溯、去向可追、問題可查、風險可控。其中,“一欄”指小作坊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欄;“一碼”指二維碼鏈接公開小作坊相關信息;“一票”指取得“登記證”的小作坊必須使用全市統一格式的銷售憑證;“兩書”指食品守法生產加工告知書和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承諾書;“兩證”指工商營業執照(包含登記信息)和從業人員健康證;“六制度”指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進貨查驗記錄制度、衛生管理制度、生產過程控制制度、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制度、包裝、貯運和銷售管理制度。目前,該局要求已獲得登記證的21家白酒小作坊必須安裝食品安全監管云平臺系統。此外,7月份,諸暨市市場監管局組織成立的、成員60余人的同山釀酒師聯盟,也為釀制技術交流、質量監督、行業自律、助力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了優質的平臺,讓同山燒產品質量更有保證。
品牌培育,讓產業升級插上“硬翅膀”。同山燒行業的思變之路不僅在于生產方式的轉變和品質的提高,還在于打造區域品牌力量,提升競爭力。2009年,同山燒釀制工藝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獲中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金獎。通過借力“非遺物質文化遺產”和“西施文化”的影響力,同山燒的知名度正在逐步提升。目前,諸暨市市場監管局在加強行業監管,嚴厲查處“三無”產品、假冒產品的同時,關于同山燒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集體商標的申報工作也已全面啟動。此外,該局還充分發揮同山燒酒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舉辦同山燒文化節、發展論壇、小作坊培訓會、參展農博會,考察貴州茅臺鎮、富陽場口等活動,提升同山燒的文化內涵和品牌力量。
在品牌力量的驅動下,在鄉村經濟模式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下,諸暨探索出了一條農村小作坊整治提升和新農村發展相結合的新路子。目前,諸暨同山鎮現有規模型酒企4家,登記在冊的小作坊26家,浙江省名特優作坊1家,年產量達到3000余噸,產值超3億元,已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2019年,諸暨市政府將做大做強同山燒特色產業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加大對同山燒特色產業發展的專項扶持力度,投資200萬元建成了同山醉美釀酒科普館,投入3500萬元建設同山燒特色一條街,計劃投資1000萬元的酒文化主題公園也已進入設計階段。一個以白酒產業提升改造為機遇點的鄉村振興方案正在全面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