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城市如萬州這般親近于山,萬州老城背后,就是巍巍太白巖。它海拔400多米,長3公里,懸崖峭壁間綠意層疊,如一列天然畫屏拱衛城區。
太白巖山頂公園?由萬州區園林處提供
如今,重慶萬州太白巖山頂交通條件不斷改善,居民生活日益富裕,太白巖也從文人墨客的詞章中走出,成為尋常百姓登山覽勝、休閑運動、朝夕親近之所。
印象
昔日菜地今成“屋頂”花園
太白巖又名西巖,面臨長江巍峨屹立,可俯瞰萬州全城。李白“大醉西巖一局棋”,黃庭堅“西山碑”所說的就是太白巖,因兼具自然風光與人文之勝,一直為名人文士所吟詠,有萬州文山的美稱。
然而,過去太白巖山頂什么模樣,老萬州人還記憶猶新。那時,太白巖山上就是大農村,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外出打工。在家的村民主要以賣菜和農家樂為收入來源。每天早晨,萬州市民就能看到村民沿著梯道挑著菜挑子,吱嘎吱嘎下到城里賣菜。
太白巖上土層薄,不宜種果樹,山頂樹木稀少,農民只有種菜。種菜對肥料需求大,為了積肥,菜地邊隨處都是肥坑,蚊蠅亂飛、臟污不堪,巖邊小徑雜草叢生。
為了給市民打造一個舒適的休閑空間,2009年,萬州大手筆開始建設太白巖山頂公園。一期建設1456畝,以植物造景為主要手段,營造集觀光、休閑為一體,具有高度游賞價值的城市生態休閑公園,園內栽植喬木灌木20余萬株,地被植物6萬余平方米,共計120余品種。四季花開,尤其以冬季臘梅、紅梅和春季桃花為特色,其中臘梅近1000株,紅梅2000余株,桃花1000余株,核心景區跌水景觀五級落差,在渝東北首次采用這樣大規模的跌水景觀。
二期建設現在正繼續推進,已種植了梅花80畝。近年來,公園內不斷提升景觀、調整苗木,大量增加了桃花、梅花等花卉栽種,新建設了中式亭閣長廊等,讓公園不斷呈現出新的面貌。而今,太白巖成了萬州人的屋頂花園,也是人氣最旺的山頂公園。
講述
巖上變遷日子越過越好
講述人:太白巖山頂居民楊直鳳
以前太白巖山頂土層薄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低,那些年農民們為了肥料特別能吃苦受累。我十幾歲開始,每天都要下山到城里挑糞。上山下山,唯一的梯道是巖上那條小路,在蠻子洞那一段尤其驚險——梯步與梯步之間的空隙可以看見懸崖底,是完全的懸空棧道。
改革開放后,農村紛紛發展副業,太白巖上農民靠山吃山,每天挑著菜到高筍塘、青羊宮、麻柳林一帶叫賣為生。大伙兒很快靠著賣菜有了積蓄。
之后,太白巖上山梯道進行了整修,步道安全又寬敞。市民登山休閑攬勝熱情高漲,農民潘光元第一個開起了農家樂搞休閑餐飲接待,很快聲名鵲起,山上迅速發展出一二十家農家樂,十分火爆。沒開農家樂的,也紛紛將菜地、院壩平整出來供人停車、擺茶攤、賣零食玩具、賣湯圓土豆油錢兒之類,日子越過越好。
再后來,建起了山頂公園,農民們紛紛在城里買房就業安家,近半農民變為市民,如今留在山上的,基本是我們這些中老年人。
我們種了一輩子菜,如今變成了園林工,常年在公園里養花護林、澆水施肥,為大家守護這一片綠色。
打造舒適的休閑空間
講述人:區園林處副主任鐘健
1986年,太白巖公園開始籌建,園內開辟“五四紀念林”“結婚紀念林”植樹20余萬株,修建景觀和游人通道。登臨山頂,既可發思古之幽情,抒奮發之壯志,又可覽萬州之全景,賞江山之秀美。
為了給市民打造一個舒適的休閑空間,2009年,萬州大手筆開始建設太白巖山頂公園。建設期間困難不可謂不多。有的困難,讓我們園林工作者始料未及。
首先是土地貧瘠,尤其是臨崖一帶,只有薄薄一尺的土層,樹木無法生根。一座山頂公園,怎么能只有花草沒有樹木呢?只能想法設法增加土壤。園林部門在相鄰村子買來土壤填在公園里,又把草坪、灌木種植區域轉運一部分泥土用到樹下,總算種下了一批樹木。
建成后,一場大風就直接吹翻80多棵樹,讓園林工人心疼極了。大家這才明白,原來太白巖山頂果樹稀少不是沒原因的,越離巖邊近,風越大,大樹又兜風,再后來,太白巖上要么種小樹,要么在背風處栽種。
太白巖山頂公園建成后,也成了萬州新優植物的實驗園,有什么新奇植物,首先在這里栽種。例如園林處在重慶園林科院所引進了帚桃、菊花桃等桃花品種,至今仍是萬州公園獨一份兒。北美海棠也是太白公園率先栽種隨后在各處推廣的。(范晴 應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