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篩選試種的‘Q優11號’,經歷了今年雨水多,氣溫低,病蟲害嚴重的考驗。目前株型緊湊,顆粒飽滿,可以豐產增收。”8月21日,重慶市農科院高級農藝師樊仕勇專程來到大足區拾萬鎮長虹村田間,與大足區農業農村委高級農藝師李彥瑜會診篩選的綠色優質高效新品種。
農技專家查看長虹村篩選試驗稻谷 譚顯全/攝
加強院地合作 實現融合發展
重慶市農科院高級農藝師樊仕勇專程來到長虹村田間地頭,實地考察篩選試種的綠色優質高效新品種,來源于該院與大足區的深度合作。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進一步發揮大足區區位和資源優勢,進一步發揮農業科技創新技術和人才優勢,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積極融合地方政府產業支持政策,加強院地合作,加快大足現代農業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大足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落實。2018年7月15日,袁隆平院士接受了大足區現代農業發展總顧問的聘請,9月16日,袁隆平重慶院士專家工作站在大足正式掛牌成立。
依托袁隆平院士專家工作站,大足區政府分別與西南大學、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同時組建了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大足分院。
長虹村篩選試驗稻谷 譚顯全/攝
篩選試種130畝水稻新品種
大足分院成立后,圍繞科技引領鄉村振興和水稻產業結構調整,以提質增效為目標,在拾萬鎮長虹村實施綠色優質高效水稻新品種篩選展示130畝。
農技專家們針對大足水稻產業特點和發展需求,篩選抗病、優質,適宜直播、機械化種植、稻油輪作和“稻魚+蝦、蟹”等符合種養模式的水稻新品種,為提升水稻產業效益提供品種保障。通過在長虹村試驗稻蝦(魚)8個品種。目前,“魚稻1號”適合種植。
當天,樊仕勇在田間手指試驗種植“魚稻1號”說,水稻長勢良好,在稻田里飼養了蝦、魚、鴨后,基本上達到了不減產,農田增收的目的。與傳統單種水稻比較,農戶的稻谷,加上蝦、魚、鴨等綜合收入,可以增加5倍左右收益。
現場觀看試驗田后,李彥瑜也表示,“魚稻1號”試種成功后,可以在全區各地的4萬畝稻田推廣應用,為農戶增產增收。
當地還將進行稻田高效利用技術示范:開展“油菜+一季晚稻“和“稻蝦”復合種養模式的綠色高效技術集成與示范,促進農旅結合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水稻產業附加值。
農技專家仔細查看田間的實驗稻谷 譚顯全/攝
全區推廣應用抗病優質品種
當天,在長虹村試種“Q優11號”的田間地頭,李彥瑜手捧即將收割金燦燦的稻谷,點頭同意樊仕勇的分析說道,“今年雨水多,太陽少,日照不足,導致了稻谷普遍顆粒不飽滿,層色也不足。這個品種和相鄰栽種的‘神9優28’,都長勢良好,能夠畝產達到千斤,非常適合大足的土壤種植,明年將在全區推廣應用這二個主要品種。”
筆者了解到,品種篩選,來自不易。專家們通過篩選優質、適機、抗病、直播、稻油輪作和“稻魚”等水稻新組合達到了5300個。新品種展示:最新培育優質品種也有30個,直播品種也達24個 。對于篩選的新品種,大足分院還開展了綠色優質高效水稻新品種示范:對新品種或主推品種進行集中示范,充分展示大足分院和院士專家工作站的育種成果,組織現場觀摩,引導種植戶科學選種,推進本區域良種更替。
如在綠色輕簡高效水稻種植技術示范:針對神農優228、神9優28、神農優452等優質抗病品種,集成展示以機耕、直播、機插、機防、機收為主體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以生物農藥、物理殺蟲、生物殺蟲等綠色防控為核心的綠色種植技術,提升水稻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和稻米安全性,為水稻產業集約化、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撐。
“篩選出的這二個抗病、優質,又適合大足土壤氣候種植品種,得益于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專家們精心篩選。”李彥瑜高興地說。下一步,還將圍繞農業科技創新與鄉村振興,針對大足生態條件和水稻產業結構調整需求,以提質增效為目標,引導種植戶科學選種,推進全區各地良種更替。(譚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