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小作坊的質量安全一直是群眾高度關注的焦點,同時,食品小作坊監管也是食品生產安全監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近年來,湖北省市場監管局深入分析全省食品小作坊質量安全現狀和風險隱患特點,創新思路、勇于擔當、積極作為,探索食品小作坊監管的有效途徑和辦法,取得明顯成效。
截至今年3月底,湖北省食品小作坊建檔17708家,其中獲得食品小作坊生產許可證的9619家。全省近幾年未發生食品小作坊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形勢穩中向好。
站在民生高線 認清監管長期性和復雜性
食品小作坊是百姓重要的創業就業渠道,是消費者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供給側環節,其監管問題說到底是一個民生問題。湖北省市場監管局始終堅持站在保障民生的高線,正確認識食品小作坊監管的長期性和復雜性。
摸清底數,建立檔案。該局組織全省1000多個基層鄉鎮所摸清食品小作坊許可底數,建立完善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管檔案。目前,全省食品小作坊底數動態保持在1.8萬家左右,產品品種主要是老百姓日常消費的糧食加工品、豆制品、鹵制品等,涉及就業人數約10萬人,服務對象近千萬人,產值近百億元。
推動立法,設立許可。通過法律法規明確小作坊的準入門檻,賦予其合法身份,更有利于陽光透明監管。2016年12月1日,湖北省人大制定的《湖北省食品安全條例》正式實施。依據條例,該局相繼出臺《湖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生產許可管理辦法(試行)》《湖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生產許可審查通則(試行)》等配套制度。
充分授權,因地制宜。湖北地處中西部,既有武漢城市圈,又有十里不同音的山區縣,監管不能一把尺子量全省。針對食品小作坊有較明顯地域風俗和生活習慣色彩的特點,《湖北省食品安全條例》對基層的監管職責進行充分授權,各地可以結合本地區食品產業狀況及分布、地方特色食品需求、小作坊加工風險等因素,制定本地區食品小作坊許可管理細化規定,并可以根據食品抽檢、風險評估結果等及時調整。
守住安全底線 科學把握規律性和特殊性
食品小作坊與食品生產企業的區別到底在哪里,食品小作坊監管的客觀規律有哪些……這些問題一直是湖北省市場監管局努力尋找的答案。
該局定期調查、科學研判,建立了食品小作坊定期調研機制。每年春節前夕,省局領導選擇一個基層鄉鎮所蹲點調研一周,深入食品小作坊的生產現場查找隱患,尋找解決的辦法措施,調整未來一年監管的具體措施。
該局分類監管、綜合治理,把全省小作坊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傳統工藝型,如酒類、肉制品小作坊;二是群眾需要型,如豆制品、面條米粉等小作坊;三是發展滯后型,如大米、食用植物油等小作坊。針對不同類型的食品小作坊,湖北省建立了精細化“三個一批”綜合治理分類監管機制,即“規范一批”,針對傳統工藝型,以整改規范為主,最大限度保持地方食品特色;“提升一批”,針對群眾需求型,以整合提升為主,通過整合統一規范的食品小作坊園區,建立統一的原料采購、生產過程、產品檢驗等管理機制,規范保障老百姓的日常消費市場供給;“淘汰一批”,針對發展滯后型,以整治淘汰為主,淘汰關閉環境惡劣的小作坊。
服務發展主線 努力激發積極性和針對性
食品小作坊雖然經濟體量小,但解決的是普通百姓生存和生活的問題,是精準扶貧的著力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環。
為此,湖北省市場監管局統一制定食用植物油、白酒、大米、豆制品等29類小作坊生產加工規范,提供相應的流程和工藝指導。各地組織轄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從業人員集中培訓,指導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與經營者簽訂責任書和承諾書,進一步增強其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意識。
該局要求每個基層鄉鎮所選取1個至2個小作坊開展標準化改造并推廣,促進小作坊對標提升。為了推動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園區建設,該局鼓勵食品小作坊進園區參與整改升級,各地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支持,在園區選址、用地審批、廠房規劃、市場整治、用水用電、政策支持等方面采取“產業扶貧”幫扶模式,建立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園區。武漢、黃岡、咸寧、襄陽、宜昌等地均建起豆制品、面制品等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園區,形成了一套食品小作坊園區統一原材料供應、統一食品添加劑使用、統一工藝流程、統一出廠檢驗、統一標識、統一供熱供氣的“六統一”管理模式,有效保障了食品小作坊質量安全和生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