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生豬生產和消費大省,廣東正在加強部門溝通和協同配合,合力推進生豬穩產保供各項工作落實落細,努力遏制生豬生產下降趨勢,實現恢復性增長,確保生豬供應不出現斷檔。
第一財經1℃記者近日深入廣東采訪發現,在今年上半年的非洲豬瘟疫情之后,該省豬農的養殖信心正在逐步恢復,農業部門亦在進一步落實“豬十條”,千方百計地保障生豬養殖。
“這段時間一直在協調相關部門,開會研究,推動落實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的政策。”9月9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畜牧與飼料處處長羅一心在接受第一財經1℃記者采訪時表示。
“新政”刺激養殖積極性
60多歲的養殖戶徐明是粵西的養豬大戶,他的養豬場位于南華農場,占地兩三百畝。因為看好當前的養豬政策以及行業發展前景,徐明最近正在持續對自己的豬場進行清欄,并準備異地新建一個養殖場。
當前,像徐明這樣的生豬養殖戶,遇到了養殖政策的“新時期”。
9月4日,國家自然資源部宣布,生豬養殖用地作為設施農用地,按農用地管理,不需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此外,生豬養殖圈舍、場區內通道及綠化隔離帶等生產設施用地,根據養殖規模確定用地規模。
9月8日,廣東省召開穩定生豬生產和保障市場供應工作會議,要求落實和完善養殖用地政策,重點保障新建、改擴建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和異地重建規模化養殖場項目用地。
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介紹,要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支持畜禽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和標準化改造,對種豬場和規模豬場流動資金貸款貼息,扶持屠宰行業轉型升級,努力穩定生豬養殖信心,增強復產擴產能力。
其實在此次“養豬用地新政”之前,徐明就已做好規劃。據他介紹,新豬場已經籌備了兩三年,中途因行業和政策變故暫停,這次又重新易地啟動。1℃記者在現場看到,徐明的新豬場場房全部是框架式,占地3萬平方米,投入較多,“待做好內部水電設施等裝修,預計一兩個月之后就可以進駐了。”
按照徐明的規劃,原來的老豬場在進行衛生防疫處理后專門飼養種豬,新豬場則用來養殖斷奶以后的保育豬以及肉豬。
徐明一次性定了三四千頭種豬,“目前市場的種豬價格行情較高,七八十斤的二元種豬現在是4000多塊,而同等重量的純種豬7000多元。這批種豬要花1000多萬元。”
不過,目前行情確實讓徐明感到意外,但他十分看好這波豬肉前景。他給1℃記者算了一筆賬,湛江當地最新的生豬出欄價能達到16元/斤左右,一頭待宰的肉豬一般是在230斤左右,總價約3600元,除去1200元的豬苗成本,以及飼料、藥品、疫苗、水電、環保、管理等費用,自繁自養一頭豬可以掙2000元。“利潤率超過100%。”與徐明一樣,同樣看好未來生豬行情的還有位于陽江的養殖大戶曾明轉。目前養豬可觀的利潤,讓他頗為受益。曾明轉的養豬場現在有1萬余頭生豬,其中包括母豬和肉豬等,他告訴1℃記者,現在基本每周要賣出500至800多頭肉豬,同時還要定期補欄。
目前,廣東省內的各項養豬扶持政策持續“出爐”。9月8日的廣東省穩定生豬生產和保障市場供應工作會議要求,切實加大對規模化生豬養殖場的扶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當前生豬生產面臨的難點、堵點問題。
“現在政策是對行業有利好,但關鍵還是要看落實以及是否可持續。我們對養豬行業還是很有信心,未來5年應該有可觀的利潤,但問題是要保證出欄率。”徐明對1℃記者說。
劃“紅線”、定任務
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介紹,去年以來,受非洲豬瘟疫情、禁養區清理和豬周期等多重因素影響,廣東省生豬行業總體信心不足,養殖場戶補欄積極性較低,提前出欄、持續空欄等現象普遍,生豬產能下降幅度較大。
據統計部門數據,2019年上半年,廣東全省出欄生豬1730萬頭,同比減少5.1%,期末存欄生豬1429.5萬頭、存欄能繁母豬130.5萬頭,同比分別下降33.9%、42.9%,“由于全國生豬產能均出現較大幅度下降,我省從外省調入生豬難度加大,生豬供應日益偏緊,6月以來各地生豬價格大幅攀升。”
“今年壓力還是比較大,因為前期很多養殖場戶恐慌性出欄,肉豬賣的比較多。以往農戶賣完肉豬之后,會立即補上,但現在補得不多,所以出現存欄量下降的情況。”羅一心對1℃記者表示。
目前廣東省已啟動了新一輪對生豬生產的扶持。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在接受1℃記者采訪時表示,“省農業農村廳已建立健全發展機制,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強化宣傳培訓,千方百計穩定生豬生產。”
據了解,廣東省一方面實行生豬生產紅線制度,另一方面制訂穩產保供的“豬十條”。按照保生態和保供給并重的原則,修訂了《廣東省生豬生產發展總體規劃和區域布局(2018-2020年)》,明確規定各地市最低生豬出欄量,并作為硬任務、硬指標納入“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
此外,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會同省直12個部門,聯合印發了促進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十條措施,提出了嚴格“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落實生豬產業用地、規范禁養區管理、推進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和屠宰廠建設、健全豬肉供應保障機制等政策措施,著力提升生豬產能和供應能力。
1℃記者在上述“豬十條”中看到,2019年廣東全省生豬出欄規劃目標為3400萬頭/年,2020年為3300萬頭/年。各市之中,僅深圳沒有任務,廣州今年目標為40萬頭/年,2020年為30萬頭/年,任務量最大的為茂名,兩年目標分別為513萬頭/年和500萬頭/年。全省一共有13座城市,超過半數城市今年任務在100萬頭/年以上。
外界頗為關注的是,布置這一任務的依據是什么?對此,羅一心告訴1℃記者,此次養豬“任務”的系各市根據自身的自然環境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歷史上的生產供應情況擬定,“各市上報任務量,然后省農業農村廳再進行統籌平衡。根據我們掌握的一些情況,會再跟各市進行商討,最后由他們各自確認為準。”
羅一心坦言,此次必須是要確保生豬生產紅線這一指標量,預計今年應該可以超額完成。
或是升級機會
當前處于特殊的豬產業周期,業內亦在呼吁轉型升級。
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介紹,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加緊研究制定《加快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重點圍繞推進“四個轉型”,即:小散養殖向規模化標準化養殖轉型、傳統粗放養殖向綠色科學養殖轉型、小型屠宰廠點向現代化屠宰企業轉型、調畜禽向調肉品轉型,提出扶持政策措施,全面推進畜牧業全產業鏈轉型升級,建立健全畜牧業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的長效機制。
1℃記者采訪了解到,過去廣東在環保整治的時候,清拆了許多小型養豬場。這些小型養豬場本身污染較重,同時在資金實力、人員技術方面都比較欠缺,并需要持續投入才能滿足規范要求。
“小型的養豬場,在防疫、環保以及豬舍質量安全方面存在一定隱患。農業農村部門主要是引導行業養豬企業,引導它們往規模化、標注化方向持續轉型。”羅一心表示。
而在非洲豬瘟疫情之后,能夠保留下來的養豬場,很多都是大型的養殖企業。這些養殖企業在疾病防御措施方面非常嚴密,甚至頗為苛刻。
作為經濟大省,廣東省的畜禽規模化養殖程度并不算高。根據2019年8月底直聯直報信息系統的統計,廣東全省生豬規模養殖場共有9585家,其中:年出欄500—1999頭有7781家,年出欄2000—10000頭有1533家,年出欄10000頭以上271家。規模養殖出欄約占總出欄的68%。
“按照現在的情況來說,應該往大型養殖的方向發展,進行轉型升級。”羅一心表示,下一步在轉型升級方面,希望能夠規劃一些“集中養殖小區”。
在羅一心看來,“集中養殖小區”主要由大的養殖企業牽頭,統一規劃欄舍、統一防疫和環保處理措施,然后進行統一管理。
“在大型養殖企業牽頭以后,如果小養殖戶愿意參與進來的話,雙方可以進行合作。但是必須要接受統一管理和在統一的欄舍里面來進行養殖。”羅一心表示。
“專業的事,要有專業的人來做。”羅一心認為,行業需要朝著這個方向發展,不能像過去一樣到處“四面開花”,導致很多問題接踵而至。
據了解,對于上述“集中養殖小區”的規劃,農業部門還需要申請資金。“目前正在做方案,后續經過申請、征求意見、審批等階段,待相關部門拍板,并落實資金以后才能去做。”羅一心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徐明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