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季大豆產量及商品優良率提升,國內食品豆供應寬松。東北產區大豆總產增加已成定局,今年國儲輪換收購或推遲到10月下旬入市,收購總量大幅下調的可能性較大,對產區行情難以形成支撐。
祖國70華誕之際,大豆市場傳來喜訊:國產大豆豐收或成現實,總產將比之前預估增加200萬噸。
國內食品豆供應寬松,為國慶70周年錦上添花。
隨著新季大豆收獲范圍擴大,各地產量及商品優良率日趨明朗,關內偏高的收購價適當調整是必然趨勢。國慶期間汽車停運現象較多,運能壓力短暫體現。安徽大部和河南東部產區集中收獲,受河南許昌、漯河行情大幅下行影響,市場觀望情緒加重;湖北、皖南及江蘇之前高價入倉的貨源明顯滯留,由于河南許昌、漯河與之價差較大,高價區收購商已介入低價區,將散糧裝運拉回摻兌的現象與日俱增。
東北產區收獲面積日漸擴大,已上市豆源商品率明顯打破之前預期,由于后期光照充足,單產和總產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總產增加已成定局。收購主體入市心理十分謹慎,收購價格日漸調整。近期關內價格下行對東北向下游輸送帶來一定影響。
國慶期間,東北產區收獲將全面展開,收購壓力將集中體現,在入市主體“現身”偏晚的狀態下,產區貿易商對未來行情滋生糾結心理。值得提醒的是,今年國儲輪換收購或推遲到10月下旬入市,收購總量大幅下調的可能性較大,對產區行情難以形成支撐。
湖北:
產區流通停滯 “倒騰”外圍豆源
隨著河南、安徽大豆大范圍上市,且價格日漸下行,湖北產區之前那種“風光”,突然變得“凄冷”,產區收購商高價入倉的豆源,被市場停止采購,收購商心理承受能力很難適應。因毗鄰產區價格與之相差800~900元/噸,同時“賣相”又好于湖北豆源,許多倉中有一定余量的想拉低價格,沒有庫存的想拉回囤積,待市場出現轉機時以湖北豆的“身價”乘機多賺。
值得說明的是,這種做法只能給入市區域行情大幅下行提供短暫“鋪墊”,而欲改變湖北現狀難度較大。即便以后沿淮地區穩中向好,但價差依然較大,只有產區“忍痛”調整,同類品種應參考沿淮產區不同時間的價格,其豆源的市場消耗才會出現轉變。否則,產區的流通會長時間受阻。
湖北產區收購基本陷入崩潰狀態,高價入倉的成本多在4700~4800元/噸,裝車報價4860~4960元/噸,略有松動,前期這類被稱之為“優質類糧源”的大豆,比起現在沿淮地區的商品豆質量卻明顯遜色?,F在河南許昌、漯河單比重篩散糧裝車價僅4060~4100元/噸,價差之大吸引湖北收購商前往“倒騰”。湖北早熟豆5500~5860元/噸的高昂價格已成“過去”,建議產區調整價格,靜待行情重回原點。
河南:
收購壓力體現 行情跌勢迅猛
河南許昌、漯河是沿淮地區新豆上市最早的區域,其開秤價受湖北豆價格影響高開高走,但好景不長,隨著其他地區陸續上市,采購主體分散,加上質量已證實略低于永城及毗鄰的安徽亳州、淮北、宿州等地,產區收購入倉的貨源,在大部分商戶中成為壓力,部分當時隨收隨賣的商戶現在對收購價格明顯施壓,拉動整體價格聯動下跌。
至9月28日,許昌、漯河毛糧收購價已下調至3760~3800元/噸,單比重篩大豆裝車價4120~4160元/噸,增壓比重篩大豆裝車價4160~4200元/噸;現收的大豆質量優于之前的干度,且“暗青籽”較少,感觀較好,早幾天入倉的已出現高收低賣現象。持有量較多的明顯“亂了方陣”,這類貨源報價在4060~4100元/噸也有交易。豆源大多流向湖北、皖南及江蘇產區作摻兌原料,銷區市場采購明顯下降。
周口和永城產區從9月20日開始集中收購,初期許多收購商不顧干濕“來者不拒”地搶購“毛糧”,現在已有部分商戶開始晾曬,收購價也開始下調,主流裝車價4160~4200元/噸。因該范圍對質量和水分把控松弛,市場接受度偏低,國慶節期間仍會下行。
安徽:
收獲呈現集中 收購價待調整
皖南沿江流域安慶、宿松、東至、望江及華陽河農場,之前高價收購的豆源已被市場“遺忘”,部分收購商抱著僥幸心理等待時機。面對河南和皖北產區的行情和質量,少部分收購商入市低價區將散糧拉回摻兌,以降低地產豆價格。皖北的阜陽、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滁州已全面上市,各地收購剛剛啟動,收購價也多在試探之中,目前收購價比起外圍依然顯得偏高,隨著收獲面積擴大,國慶期間壓力將顯現,現行收購價會有明顯下調空間。
至9月28日,皖南大豆收購陷入停滯狀態,大幅下跌使得豆農難以適應,收購商已入倉的豆源價格多在4800~4900元/噸之間,市場已經無人問津。
因此,許多收購商歇業。皖北各地從9月23日出現小面積收割,區域間收購同步啟動,開秤價多在4200~4300元/噸之間。受外圍價格影響,這種收購價顯然偏高。各地裝車價在4300~4320元/噸,沒有明顯利潤,且市場仍不接受,收購壓力逐漸體現,調整收購價是當務之急。
從安徽北部產區情況看,節日期間各地收購集中顯現,建議收購商盡可能在調整收購價的同時,要嚴格把控質量和水分,以免市場在觀望加劇后入市遲緩,以致發熱劣變造成經濟損失。
江蘇:
外圍影響較大 高價很難支撐
江蘇南部產區南通、鹽城、東臺、大豐、濱海、阜寧、淮安等地,從新豆上市以來價格均處于偏高狀態。連日來,各區域價格也陸續呈現跌勢,但在外圍 引領的跌勢加劇后,上述產區與外地的價差仍體現出較大“鴻溝”。依據其他產區質量而論,現行價格已失去優勢,市場承受能力僅對部分品種有一定傾向,對主流價格明顯排斥,由此引發的跌勢不言而喻。
北部的睢寧產地已陸續開始收購,價格多參考毗鄰的安徽宿州等地行情,目前看依然偏高,調整是近日趨勢。沛縣今年受播期影響,國慶節期間才能小面積上市,不宜因減產而抬高收購價格,因外圍糧源充足。上述南部區域“大乳白”“翠扇”“腐豆”類品種,近一周繼續表現跌勢,由初期的5400~5440元/噸跌至5100~5160元/噸;其他“雜花豆”價格各地繼續調整,由最高時的4960~5000元/噸跌至4760~4800元/噸,市場接受度仍較低。許多收購商對這類貨源“有訂單就收,沒訂單就棄收”現象增加。部分區域近日已有收購商從河南拉豆進行摻兌,將對該范圍整體行情帶來影響。同時,市場經營商花高價買來摻兌貨,其出漿率明顯下降,更會讓市場對質價背離產生畏懼情緒。
北部徐州市睢寧產區收購價4200~4240元/噸,裝車價4300~4360元/噸,這種“不高不低”的價格,市場入市不明顯,收購商目前已謹慎收購,收購價開始有下調傾向。
東北:
商品優良率升 入市心理謹慎
東北部分區域新季大豆開始陸續上市,從已上市的豆源質量看,商品優良率大幅提升,蛋白含量多在39%~41%之間,各地實收單產略有下降,而總面積比去年大幅增加,能達到優質標準的商品豆源或比去年增加200萬噸,國慶節期間上市范圍將大面積擴展。氣象預報顯示,產區近期天氣更加有利于收獲,使大豆成熟度一致,色澤、感觀均會給商品性提升助力。
產區已收獲的區域,貿易商收購也同步展開。隨著各地大豆商品率大幅增加,收購主體入市比較謹慎,各區域對開秤收購價比較敏感,除優質類“東升”系列品種收購價在3660~3700元/噸外,其他常規類品種均試探性地小量收購,有的甚至暫不收購,觀望其他網點動向,這類貿易商多為大戶型。一旦價格出現高開,一天數十萬斤豆源入倉,則會多出上萬元的損失。從目前價格走向來看,這種操作比較可行,但不可能遲遲不入市,國慶期間這類主體會陸續進入收購狀態。
產區短期內缺乏較多的入市主體,對收購價格糾結,觀望情緒明顯,關內行情急劇下行,按東北現行的裝車報價3660~3700元/噸,向下游輸入,與關內大豆價差縮小到歷年同期的最低值,市場接受度偏低。因此,現行價格與市場心理價位還有一定差距,產區已有部分區域貿易商收購價調整到3400~3440元/噸,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市場期待國儲盡早參與輪換儲備收購,以減輕產區集中上市壓力,但中儲油公司今年的入市收購或推遲到10月下旬,收購總量也不樂觀,預計收儲量在40萬~50萬噸之間,產區壓力緩解不明顯。益海、象嶼及期貨收購是產區未來一段時間的關注焦點??傊?,后期或經歷連續兩個月以上的低迷行情,東北產區貿易商需做好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