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種茶,山邊養豬。近日,筆者走進豐順縣留隍鎮上南村尖筆山家庭農場,農場主江味珍肩挎竹籃,穿梭于滿目翠綠的高山茶林中,雙手上下翻飛,熟練地將一顆顆飽滿的嫩芽裝入竹籃中,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江味珍在茶場采茶
2012年,看好生態農業前景的江味珍流轉200畝村民的土地成立家庭農場,目前已初具規模。生態特色種養是尖筆山家庭農場的發展活力,為了產生更大經濟效益,農場走生態茶產業經營之路,提升生態農產品的品質與效益,力爭實現生產,銷售與市場無縫對接。為此,江味珍從修剪、施肥、病蟲防治到名優茶制作,掌握全套的茶葉栽培和加工管理技術,對茶園實施綜合改造。由于茶園得到強化培育,茶樹長勢有了巨大改觀,為全村茶園改造樹立了榜樣。
在種植生產過程中,江味珍意識到優化采制技術是提高茶葉質量、增加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因此,她十分注重名優茶的采制工藝技術。為了更好地提高茶葉加工效率和茶葉質量,她先后投入50多萬元創辦名優茶加工廠,添置炒茶鍋和名優茶機,使名優茶加工基本走上機械化生產。江味珍介紹,長期在野外自然生長的茶樹,靈性韻然,茶多酚含量十分高。加之采用芽頭及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的鮮、嫩、勻、齊的鮮葉精心制作而成,外形色澤翠綠,湯色黃綠明亮,鮮醇回甘。
如果把茶葉看成一件玉石,江味珍就是雕刻師。“除草用人工,松土也用人工,施肥用有機肥。”江味珍介紹,采摘時要輕彈、輕放,裝鮮葉的器具不能用塑料和金屬類材料。殺青時量不能多,揉捻、提香等每一個環節都要靜觀茶色、輕觸茶尖、細聞茶氣,一分一毫都不能“搶跑”,仿佛按下慢速鍵。“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做茶也一樣。”江味珍說。2017年,茶場土壤送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分析測試中心檢測均合格,土壤富硒最高含量達1.78mg/kg。
近年來在江味珍的帶動下,全村種茶熱情高漲,茶園由不足50畝發展到700多畝。村里所生產的茶葉口感香醇,在潮州、揭陽一帶享有盛名。(張佳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