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國內外廣泛關注,質量安全問題出現了日益國際化的新趨勢,這給市場監管工作帶來了新挑戰。
要抓好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就必須全力鞏固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整治成果,建立健全以實現全過程監管為目的、以落實企業質量安全責任為核心、以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為要求、以完善質量安全監管環節為措施、以嚴格檢驗檢測為主要手段的完整的質量監管體系,建立長效機制,確保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維護國家和群眾利益。
當前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形勢
我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一直把加強產品質量特別是食品質量安全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不斷完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保障機制。目前,我國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狀況不斷改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總體上是安全的、放心的。
但是,應當看到,盡管我國產品質量總體水平在穩步提高,當前在產品質量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部分產品檔次低,可靠性不強,標準水平低;食品生產加工領域小企業、小作坊量大面廣,產品質量安全存在隱患;一些企業逃避監管現象嚴重,制假售假行為屢禁不止;一些出口企業誠信度差,違規出口現象時有發生;產品質量監管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
同時,我國加入WTO組織后,一些新的產品標準和國際通則的實施,國際貿易壁壘的制約,直接影響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我國出口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經常被一些國家和媒體進行炒作,散布“中國商品威脅論”,把貿易問題政治化。從最初的寵物食品擴大到藥品、牙膏、兒童玩具、水產品、汽車輪胎等多種產品,抓住我國個別出口商品的質量問題大肆炒作,以由點到面,以偏概全,無限上綱,企圖把個別產品的問題,上升為對中國制造的普遍懷疑,甚至質疑我國政府產品質量監管體系。他們的這些做法,嚴重地損害了我國商品的信譽,給中國產品出口造成了極大的障礙和重大損失。對此,我們廣大市場監管工作者有責任加強質量監管和服務力度,進一步提高我國的產品質量,增強公眾對“中國制造”的自信心、信任感和安全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應對惡炒,維護“中國制造”的良好形象。
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對市場監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
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是衡量民族素質的重要標尺,也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更是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為此,市場監管部門發揮其他部門難以發揮的重要作用。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對監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市場監管部門必須不斷強化監管職能,維護市場經濟秩序。
實行產品質量監督抽查便是市場監等部門除打假之外,用以提高產品質量水平的最重要的手段。經過數十年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產品質量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人民群眾對產品質量的監督抽查的依賴性也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而成正比提高。一旦市場監管部門公布監督抽查中不合格產品的生產企業,就意味著宣判了該企業,甚至整個行業的消亡,其正面摧毀力非常大。每年央視315晚會曝光產品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之一。
市場監管部門不斷深化質量監督和質量管理,推進名牌戰略,引導企業走質量效益型道路,從根本上解決產品質量的提高問題。這也和人民群眾的質量意識和名牌意識,大大提高,密不可分。在一些行業、一些人群中出現了非名牌不買,非名牌不用的情況。而地區產品質量水平也由此有了不斷的提高,地區社會效益(地區形象)和經濟效益(國民收入)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建立“兩個鏈條、一個體系、一個網絡”是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的重點,也是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的長期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關鍵在于建立和完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長效管理機制。
抓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實,“監管也是服務”,監管不是單純的處罰,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更好地為企業排憂解難,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例如,重慶在前幾年開展對電線電纜產品專項執法打假活動,規范了電線電纜市場經濟秩序,使轄區的品牌企業避免了惡性競爭,有效保證了“鴿牌”等品牌的發展壯大。
加大服務和宣傳力度,增強全民質量法制觀念
理念要先行,有什么樣的理念就有什么的行動和結果。市場監管首先要樹立服務第一的思想。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緊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突出服務主題,不斷提高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能力。這是市場監管工作生命力之所在。只有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突出服務經濟建設中心這一主題,把促進社會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市場監管部門才能有所作為、贏得地位,才會更富有生命力和創造力。
因此,要構建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長效機制,在強化監管的同時,必須加大服務和幫扶力度,實實在在為企業解決發展的諸如質量體系認證、標準體系構建,建立實驗室、完善檢測手段等方面的困難。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目前的市場監管工作未被社會各界廣泛的了解和認同,上至各市、區縣的領導,下至各企業負責人、市民,不少人認為市場監管就是罰款的部門,這無疑與市場監管的形象,以及市場監管在經濟社會中發揮的作用形成了較大的反差。為此,市場監管部門必須加大宣傳工作力度,創新宣傳方式,著力圍繞增強全民質量法制觀念,營造“人人關心高質量,人人享受高質量”為目標制定長遠的宣傳規劃。展現市場監管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反映市場監管工作的社會影響,體現市場監管工作的有效性。
正確處理好監管與服務的關系
依法監管,是履行市場監管職能的基本要求;為經營者和消費者服務,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市場監管工作的根本目的。市場監管部門改進監管、提高效率,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強化監管、嚴格執法,營造良好的質量環境,同樣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監管與服務是辯證統一的,偏離監管談服務,或者背離服務談監管都不可取。概括地說,監管的目的就是服務,服務的目的就是促發展。
監管與服務的關系不清楚或者處理不好,往往是市場監管職能缺位、錯位、越位的重要原因。我們看到,在處理監管與服務的關系時,界限不清或者簡單對立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比如一談到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就過分突出服務而弱化監管,在“服務”的名義下,一些市場監管部門不宜從事的招商引資、經濟擔保等市場行為,有的地方卻越職行事,甚至十分熱衷;一些應當嚴格按法律程序履行的手續,有的地方卻擅自簡化或降低門檻;一些必須以嚴格執法來體現法律的尊嚴和公正的事由,有的地方卻輕描淡寫,簡單了事。然而,一談要加強監管,有的地方又缺乏主動服務的精神,不公示,不告知,不區分情況地“一刀切”,以強化監管為由,人為設置障礙,甚至利用職能搞地方分割、部門保護、行政壟斷。應該看到,服務是職能的服務而不是越位、錯位的服務;監管是“權力”尊重“權利”、職能到位的監管,而不是為了所謂的“權威性”的不公正、粗暴監管,更不是為了部門利益“以罰代管”、搞“執罰經濟”式的腐敗監管。
正確處理監管與服務的關系,關鍵在于以習近平新時代思想為統領,正確對待和分析市場監管部門執法面臨的“雙重性”,清醒地認識到,做好服務不是追求服務的泛化,做好監管不是權力利益的部門化。監管的目的、態度和方式方法都要體現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服務理念。
處理好監管與服務的關系,搞好市場監管工作就有了好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市場監管工作歸根結底也是監管與服務的關系,作為履行質量監管職能的主力軍,能不能切實立足本職,建立健全和諧有序的質量環境,是衡量市場監管部門職能是否到位,是否真正做到執政為民、服務發展的重要標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依法監管、優化服務,將監管與服務有機統一,構建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長效機制,市場監管部門才能努力實現“黨委政府的得力助手,企業和消費者的貼心人、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神、制假售假者的終結者”的統一。(重慶市巴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正處級干部?劉小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