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4日電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黃煒10月14日指出,糧食質量問題老百姓都很關心,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有“兩手”:一手是從生產端開始抓好源頭治理;另外一手是從產銷端入手抓好全程監管。
10月14日,國新辦發表《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并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白皮書有關情況。
會上有記者問:糧食的質量關系到消費者的食品安全,近年來社會各方面對糧食的質量安全也非常關注。請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保障公眾“舌尖上的安全”?
黃煒介紹,糧食質量問題老百姓都很關心,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有“兩手”:一手是從生產端開始抓好源頭治理;另外一手是從產銷端入手抓好全程監管。糧食有很強的特殊性,它既可以直接食用,又是其他食品的基礎原料。所以,質量不合格的糧食吃了會影響身體健康,作為原料加工食品也會影響食品安全,所以它的重要性非常大。
黃煒指出,影響到糧食質量的因素比較多,既有土壤、水源,甚至氣候環境這些客觀的生產條件方面的因素,也有種子、化肥、農藥這些人為的投入品的因素。包括糧食產出來以后,在儲存、加工、運輸過程中,也可能產生質量問題。要解決好“舌尖上的安全”問題,是涉及多個主體、多個環節、多個領域的系統工程,要真正做到從田間到餐桌全流程管好、管住,確保群眾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一是控制源頭。抓好生產端,減少化肥和農藥用量,多用有機肥,加強農業的面源污染治理和污染土壤的修復治理,確保糧食能在良好的土壤和水源條件中生產出來,從源頭上提供高質量、高品質的糧食。經過努力,現在實現了化肥和農藥使用量的負增長。
二是管好存糧。種糧不容易,儲糧也很難。中國是糧食倉儲大國,很多糧食在儲備的狀態。糧食是能呼吸、會發熱、有生命的有機體,如果保管不善,就會發生霉變、蟲害,本身也會發生品質下降。為了保證質量安全,除了大力改善倉儲設施條件,還推廣應用智能通風、環流熏蒸、低溫儲存、氮氣儲糧等先進的、綠色的技術和工藝來確保儲存糧食品質良好。
三是全程監管。一方面,在生產和庫存環節要把好監測預警關。從糧食系統的統計來看,監測樣本數量不斷增加,去年全年統計達到52萬,近五年來的數據匯總統計,比原來增加了31.4%。另一方面,在流通環節要把好糧食檢驗關。對于進出倉庫、進出工廠等環節的每一批糧食、每一個糧食經營主體,嚴格執行糧食質量檢驗制度,嚴防質量不合格糧食流入口糧市場。一旦發現質量不合格的糧食,國家有一整套專門規定進行處理,不能隨意處置。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發現有些單位和個人工作沒有做好,負有責任的話,堅決依規依法追究責任,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
黃煒強調,糧食質量事比天大,責任重于泰山。解決好群眾關切和期盼,最為根本的還是“四個最嚴”的要求: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堅決守住糧食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切實維護好每位老百姓都關心的“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