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賞花、夏采李、冬摘橘……重慶市開州區渠口鎮毛坪村村民杜興林返鄉創業,發展特色種植,開辦農家樂,建立水果基地,讓游客可以吃農家飯、賞花踏青、采摘瓜果。同時,他還利用電商平臺將瓜果賣到全國各地,年收入達10萬元。
杜興林憑借著吃苦耐勞的精神,走出一條成功的創業之路,被渠口鎮評為“致富之星”。
杜興林正在修剪柑橘枝條?熊程成/攝
返鄉建果園 打造優質果
初次見到杜興林,正是青脆晚熟李成熟的時節。一大早,杜興林來到李子基地,采摘果子,爭取用最快的時間,將新鮮的果子送到前些天預定的市民手中。整整忙活了半個月,杜興林將自己的青脆李銷售一空,還幫助同村村民銷售。如今,秋高氣爽,杜興林一刻也沒有閑下來,整理著橘子樹。
杜興林今年52歲,之前一直在外務工。2010年,為了照顧一家老小,他辭去工廠的工作返鄉創業,并結合毛坪村多年來發展的土李子和紅橘,學習了果樹栽培技術,先后在自家果園種植晚熟李、嫁接椪柑、高換W·默科特和沃柑等品種。同時還將老品種端午桃進行改良再培植。
一到春天,他家的果園里春花朵朵,還能采摘香甜的春橙,處處彌漫著香甜的花香和果香。
杜興林說:“起初只是利用自家和親戚的閑置土地種果樹。后來為了擴大果樹種植面積,又流轉了20多畝土地,成立興林種植家庭農場,并入股到我們村的開縣桃坪種植股份合作社。”
“我的果園施有機肥,使用區農業農村委推廣的綠色防控技術,且地處山坡上光照充足,所以果子的肉質好、口感佳。每年果子還沒成熟,就有人早早下了訂單。”杜興林繼續說道。
開辦農家樂 增收上萬元
杜興林的果園種植的品種越來越多,憑借著過硬的技術經驗,發展得越發順利。他又利用果園開辦起了農家樂。
那是2014年的春天,一群游客到毛坪村觀賞李子花,中午要求到杜興林家吃飯。杜興林做了土豆燉臘排骨、紅燒土雞、春芽炒雞蛋、涼拌折兒根等農家菜,游客們吃得津津有味。飯后,游客們建議杜興林辦一個農家樂,同時還將杜興林的電話號碼留下,預約冬天來摘果。
“他們都覺得農家柴火飯吃起香,郊外的空氣清新。人們在城市生活久了,渴望回歸鄉野,甚至有的人還有在村里住上兩天的打算。于是,我就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整理出房間,購買娛樂設施,開辦起農家樂。”杜興林告訴筆者。
為給游客一個舒適的玩耍環境,2015年,杜興林又投入資金將房子翻新并裝修,內設標間和單間,每間屋都安裝了空調、電視和WIFI,滿足游客住宿條件。他還喂養了土雞,承包了一口池塘養魚,方便游客前來垂釣、品嘗柴火土雞。
如今,春天賞花時節,杜興林的農家樂高朋滿座。僅憑農家樂一項收入,杜興林一年就有上萬元的收入。
種植各類果樹 打造“百果園”
為了全面掌握水果種植技術,杜興林多次參加區農業農村委和鎮政府組織的果樹培訓班,學習水果類作物的栽培育種、種植管理技術。同時,為了掌握更多實際技能,杜興林還到開州區其它地方的果園基地交流學習。
“有時出去半個月才回來,萬州、合川我都去過,跑得最遠的是貴州。”杜興林說,通過到各地果園基地做技術活,與果園業主們交流,他對種植果樹有了更多經驗。
此外,為了方便日后與各地果農交流,杜興林還加入微信交流群,大家一有空閑,就在群里發布當日果樹的生長情況。如遇棘手問題,還可在群里討論。自加入微信交流群,解決了杜興林許多種植上的問題。
技術、經驗有了專業的交流平臺,杜興林十分滿意。眼下,最讓杜興林高興的還有一件事,那就是開縣桃坪種植股份合作社種出的晚熟李先后獲得綠色農產品認證和重慶市名牌農產品認證,興林家庭農場的果品也在其中,這讓他更有干勁了。
如今,杜興林的果園種植了晚熟李15畝、W·默科特2畝、沃柑5畝、春橙5畝、李子樹苗圃5畝。今后,他打算將果園打造成四季都可采摘果子的“百果園”。(熊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