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龍陵縣縣城98公里處的平達鄉,是龍陵縣內的一個深度貧困鄉,該鄉貧困戶大多生活在邊遠山區,貧困人口較多。盡管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讓該鄉擁有著發展畜牧產業的條件和資源,肉牛養殖也一直是那里農村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但因為缺資金、缺技術,也缺乏產業及龍頭企業帶動,養殖規模和養殖數量總是上不去,產業化程度不高,養殖效益也非常不明顯。
自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以來,為促進農民增收,平達鄉結合實際,在產業扶貧中,將肉牛養殖作為一個重要著力點,充分發揮行業龍頭企業的社會帶動作用,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管理模式,成立了1個龍陵縣達康養殖專業合作社,建設了9個規模養殖場(其中飼養肉牛500頭1個,100頭1個,50頭的7個),實行合作社代養給農戶分紅和農戶自養的方式,通過訂單養殖、技術指導、保底收購、利益再分配等模式,最終實現了貧困戶穩定脫貧。
截至2018年底,全鄉共有2120戶農戶從事肉牛養殖,出欄4347頭,存欄14100頭,共出售肉牛530噸,按市場價格肉牛活體為每公斤25元,共增收1325萬元,戶均年收入6250元左右。
近日,平達鄉扶貧能繁母牛開始發放,來自9個村(社區)的1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領取到了扶貧能繁母牛,共計發放30頭。據平達鄉畜牧獸醫站負責人羅應華介紹:平達鄉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肉牛養殖項目,扶持全鄉10個村(社區)160戶貧困戶682人,每戶新增良種母牛2頭,共新增養殖良種母牛320頭,每頭良種母牛補助3000元,可享受產業貼息貸款12000元。能繁母牛發放工作將按批次進行,其余批次將陸續開展,發放的良種母牛品種主要以西門塔爾為主,其代次為3至4代。
今年已年過六旬的張順保是平安社區郭家寨組的建檔立卡戶,家里共有6口人,因為兒子和兒媳長期在外打工,夫婦二老在家照顧兩個年幼的孫子和孫女,無力做重活,因此平安社區村委會結合該戶家庭實際情況,對照“六個精準”要求,精準施策,為張順保家“量身定做”了發展2頭能繁母牛養殖的計劃,讓張順保夫婦二老在家照看孩子的同時還可以發展產業,實現穩定增收。2018年12月26日,平達鄉達康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云南東方皓月現代循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平達鄉15戶貧困戶引進了首批扶貧能繁母牛并逐一發放到農戶家中。領到“致富牛”的張順保笑得合不攏嘴,他高興地說:“從今天起,我也是個搞產業發展的老人了,我要按照肉牛養殖培訓中所教的技術用心地飼養這兩頭母牛,過兩年再賣牛犢,對于養牛致富,我很有信心!”
據專家分析預測,每戶貧困戶飼養2頭能繁母牛,按每頭牛三年產犢2頭計算,飼養1年后每頭按10000元計算,年可增加收益20000元,扣除養殖成本,每頭利潤2000元,戶均增加純收入可達4000元以上。
今年61歲的蔣天茂是平安社區大扁梨小組的貧困戶,家里共有4口人(其中,52歲的妻子在家操持家務和就近務工,19歲的兒子蔣天平長期在外務工,11歲的女兒蔣宏夢就讀小學四年級),該戶因為缺資金、缺技術,于2015年被精準識別后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至2018年,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共享受扶貧貼息小額信貸60000元,并參加了政府組織的肉牛養殖技術培訓班,養殖肉牛6頭,其中,能繁母牛3頭,育肥牛3頭。2016年至2018年間,該戶通過能繁母牛的擴群增量,出售了4頭架子牛,實現毛收入32000元,除去成本17000元,純收入15000元。
目前,該戶還養殖著6頭肉牛,可以出欄4頭,預計毛收入50000元,除去成本38000元,凈賺12000元。2019年,他還將繼續擴大養殖,再新增2頭能繁母牛,享受政府補貼6000元,貼息貸款24000元。蔣天茂由衷地說:“現在國家政策好,發展養殖肉牛還可以有補助和貼息貸款扶持,并教會我們養殖技術,是黨和國家對我們貧困群眾的大力幫扶,我才有信心和能力發展肉牛養殖,才能早日脫貧致富。”
肉牛養殖拓寬了貧困戶的增收渠道,也有效地激發了平達鄉貧困戶積極發展產業的內生動力和脫貧致富的信心,加快了全鄉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王佳鳳 陳夠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