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和水質。目前的池塘養(yǎng)蟹一般是利用原來的養(yǎng)魚池稍加改造后進行,但也有為養(yǎng)蟹而新開挖的池塘。不管哪種,均要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源沒有污染的池塘作養(yǎng)蟹池塘。河蟹對水質的要求較高,適合在水質清瘦(不宜過肥)透明度大、溶氧充足的水體生活。還要保持一定的水位,養(yǎng)蟹池一般不能低于1.0米的水深,最好在15米左右(后期還可深一些),魚蟹混養(yǎng)的池塘應為1.8-2米。
面積與底質。一般來說,河蟹適宜在大水面生活,即池塘面積越大越利于河蟹生長育肥,這是因為水面大,可使河蟹的活動范圍大,減少相互格斗和疾病感染的概率,加之水面大池水受風力的作用也大,能自行增加一部分溶氧,也有利于水體上下層的對流,改善下層水的溶氧條件,使底層有害氣體及時逸出,但池塘過大給管理和捕撈增加困難,也給養(yǎng)蟹戶一次性投資增加負擔。
根據近年的實踐,養(yǎng)蟹池一般為0.57-1.3公頃為好。關于河蟹養(yǎng)殖池的底質和底泥也是不應忽視的方面,根據河蟹打洞穴居的習性,池塘的土質一般以壤土最好,黏土次之,沙土最劣。底部應有一定的淤泥層,但不能太厚,有淤泥就有利于河蟹喜食的搖蚊幼蟲、水絲蚓和小螺蚌類的生長繁殖,但太厚的淤泥會使池底通氣不良水質變酸,還可導致河蟹腹部顏色變黃變黑。一般來說,無池的底泥以10-15厘米為宜。另外,池塘坡比以1:3以上為佳。
人工蟹礁。蟹礁,亦稱蟹島、蟹墩,是為河蟹活動需要而在池中設置的土墩或土埂,因海洋漁業(yè)中的類似此種設置稱為人工漁礁,故將此稱之為人工蟹礁,簡稱蟹礁。它是供河蟹打洞、攝食、棲息蛻殼和回避池中缺氧的場所。對蟹礁的形態(tài)要求不嚴格,可以是方形或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形狀,但一般在池中心、順水流方向、根據池面積大小建設幾條長方形的土埂,其上可裁些水草。實踐證明高出水面的蟹礁往往是水老鼠棲息的場所,因此建議將其一部分建成低于水面10厘米左右,使水老鼠無法長期棲息,這樣既利于河蟹行為需要,又利于捕殺水老鼠。設置人工蟹礁是池塘養(yǎng)蟹的必需工作之一。
蟹池中的水草及其作用。養(yǎng)蟹池內若長有一些水草有利于河蟹生長發(fā)育,否則在蟹種投放前后,有條件的地方最好栽培水草,栽培的種類有輪葉黑藻、苦草、菹草、聚草等。充分發(fā)揮喜旱蓮子草的作用,喜旱蓮子草,俗稱水花生,是一種對環(huán)境適應力很強的水陸兩生植物,其在養(yǎng)蟹中的五大作用如下:
(1)食物作用。河蟹攝食水花生莖葉上的周叢生物,主要是藻類中的絲狀藻(水綿和膠剌藻等)硅藻(新月藻和異極藻等),以及原生動物等。水花生還能引誘一些活餌為河蟹所攝食,如環(huán)節(jié)動物中的水絲蚓和小魚小蝦、小螺及水生昆蟲等。
(2)凈化水質作用。由于河蟹貪食且食道較短,其排泄物較多。排泄物與殘餌一道往往使水質容易變肥。較肥的水質不利于河蟹攝食和蛻殼生長,水花生能吸收池塘中產生的大量氨氮一二氧化碳和飼料溶失物,還能吸收水中其他無機鹽類,使水質由肥變瘦,保持清爽。
(3)隱蔽蛻殼作用。河蟹蛻殼后成為“軟殼蟹”,此時易被敵害或同類傷害,因而軟殼蟹需要有隱蔽的場所,水花生的葡匐莖“蔓生區(qū)”正好能滿足河蟹這種生理上的需要。
(4)遮蔭作用。7~8月份高溫不利于河蟹蛻殼生長河蟹又忌強烈陽光的照射。水花生蔓生區(qū)能遮擋陽光的輻射,使河蟹于高溫季節(jié)在水花生叢中照樣攝食、蛻殼生長。
(5)防病作用。河蟹攝食水花生的須狀根和部分葉片而水花生的葉片和根有防病作用。
池塘養(yǎng)蟹培植水花生應注意五個問題:一是水花生面積不能超過池水的10%,以避免發(fā)生缺氧死蟹現象。二是必須讓水花生在池塘中形成“簇叢”的蔓生區(qū),不應是少數幾根水花生在一起,而是一團一簇在一起,否則起不到上述作用。三是培植水花生應放在離岸邊1-2米處,并用木柱固定,不讓其根部著泥,如果在岸邊或根部著泥,它就繁殖迅速,對養(yǎng)殖不利。四是應經常用鱔魚筒或抄網捕捉水花生蔓生區(qū)中隱蔽的黃鱔等敵害。五是水花生在池塘中應分塊培植,每一塊不應超過2~3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