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支持相關企業按照市場化原則和WTO規則,9月中旬自美采購一定數量大豆、豬肉等農產品,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將對上述采購予以加征關稅排除,這實際上是中國政府將部分豁免進口美國大豆豬肉的關稅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中國國家發改委近日向國內多家大型大豆壓榨企業下發了進口美國大豆的關稅豁免配額,截至2020年3月底,這些大豆壓榨企業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將無須繳納關稅。
一位不愿具名的糧食類央企內部人士透露,早在7月下旬,中國國家發改委就召集九三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匯福糧油集團等大豆壓榨企業,商討對進口美國大豆實施關稅豁免的可行性,9月中旬嘗試豁免美國大豆進口關稅。
中國政府在實施豁免部分企業美國大豆進口關稅的同時,也向少數幾家豬肉進口企業下發了進口美國豬肉的關稅豁免配額,以彌補國內豬肉市場的缺口。
上述糧食類央企內部人士提示,9月13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部門明確表示,中方支持相關企業按照市場化原則和WTO規則,自美采購一定數量大豆、豬肉等農產品,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將對上述采購予以加征關稅排除,這實際上是中國政府公開豁免部分進口美國大豆豬肉的關稅。
對于中國政府只針對少數幾家企業實施豁免進口美國大豆、豬肉的關稅,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國祥、中國生豬預警網分析師馮永輝等表示,其為“定向”豁免關稅,并未在更大范圍內實施,尚處于嘗試階段。
中國對美農產品進口量回升
2018年5月中美貿易爭端加劇,中國政府決定從當年7月6日始,對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汽車等商品加征25%的報復性關稅,這其中,就包括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和豬肉,此舉使得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大豆和豬肉等農產品銳減。
2017年,中國農產品進口金額1258.6億美元,其中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總額241.2億美元,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9.2%;2018年,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1371億美元,同比增加8.9%,但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總額162.3億美元,同比減少32.7%。在2019年前7個月,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總額為66.9億美元,同比減少49.3%。東方艾格農業資深分析師馬文峰表示,從今年上半年來看,美國農產品對華出口情況創下近十年來的最低記錄。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供應國之一,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這是2018年下半年中國政府在中美交鋒升級階段將大豆貿易作為反制工具的根本原因。在美國對華出口的農產品中,占比最大的依次是大豆、粗糧谷物(比如玉米、高粱)、皮革、豬肉及豬肉制品、棉花等,每年美國對華出口大豆占到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50%以上。比如2017年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高達3285萬噸,大約140億美元,占當年中國從美國進口農產品總額的58%。從2018年到2019年上半年,美國對華出口大豆數量銳減,對美國整個大豆行業的影響頗為嚴重。2018年底,美國農業部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1日,美國大豆庫存創下紀錄新高,大豆出口量遠遠低于上年同期。報告同時指出,“美國大豆運輸逆差主要是因為中國”。荷蘭合作銀行高級農產品分析師Michael Magdovitz說:“美國農民持有創紀錄的大豆庫存,他們必須盡快決定要種什么農作物。除非看到與中國的貿易談判有更多進展,否則他們可能會更積極出售這些庫存。”
據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介紹,目前美國庫存大豆嚴重過剩,僅僅是2018年生產的大豆就高達2500萬噸左右。中國政府向國內多家大型大豆壓榨企業下發進口美國大豆的關稅豁免配額,將會使中美大豆貿易量激增,有效消化美國嚴重過剩的庫存大豆。
從中國海關10月25日公布的最新數據看,2019年9月中國進口美國大豆173萬噸,比2018年同期進口量13.2248萬噸增長了12倍多。此外,9月中國進口豬肉超16萬噸,同比增加76%,從美國進口豬肉同比增幅最大。
在10月17日中國商務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高峰表示,今年以來,中國企業根據國內市場需要,按照市場化的原則,自美進口了一定規模的農產品,主要包括:大豆2000萬噸、豬肉70萬噸、高粱70萬噸、小麥23萬噸、棉花32萬噸。
中美農產品貿易優勢互補
針對中美貿易爭端升級,中央農辦副主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曾公開表示,農產品貿易在中美經貿關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中美兩國農業資源稟賦不同,農產品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美雙方加強農產品貿易合作,有利于促進兩國農業發展。
韓俊還表示,中國今后對農產品進口的需求巨大,積極擴大農產品進口是中國的既定政策,這對全球農產品出口國來說是個很大的蛋糕,希望美國農民能夠分享中國擴大農產品進口的蛋糕。目前,中國進口數量最大的農產品為大豆,其外,對大麥、高粱、食用油等農產品的進口量也很大。比如2017年中國累計進口大豆9553萬噸、進口大麥886.3萬噸、進口高粱505.68萬噸。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國祥告訴《財經》記者,幾乎所有的主要農產品目前都是凈進口。
以進口高粱為例,自2014年起,中國就成為全球第一大高粱進口國,對外依存度超過50%以上,進口量和進口額均占全球的70%以上,進口的大部分是飼用高粱,替代玉米流向飼料加工企業。2017年,高粱是除大豆之外中美貿易額第二大農產品,當年中國進口高粱總量的94%來自美國。2018年7月中國政府對從美國進口的高粱也實施了加征25%的報復性關稅,將高粱貿易也作為反制美國的工具。
據悉,2019年9月中美農產品貿易矛盾已經有所緩和。李國祥說,現在中國進口大豆、大麥、高粱、豬肉等農產品的渠道很多,但整體上,美國農產品價格優勢較為明顯,中國政府對多家進口美國大豆、豬肉的企業,實施豁免關稅,既可以促進中美農產品貿易優勢互補,也符合目前中國市場的需求。周世儉介紹,由于此前中國大幅減少進口美國大豆,美國政府為減少豆農損失,在2017年每噸大豆補貼45美元的基礎上,2018年對每噸大豆的補貼升至60美元,這將使得美國出口大豆更具價格競爭優勢。
前述不愿具名的糧食央企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對于已經取得豁免進口美國大豆關稅配額的中國大豆壓榨企業來說,目前從美國美灣進口大豆到港成本約為3350元/噸,而從巴西進口大豆到港成本約為3400元/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