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香港的豬肉價格大漲刷屏了。
因為深圳活豬中轉市場發現有活豬感染疑似非洲豬瘟,中轉站必須關閉及消毒,香港豬肉供應暫停三天。
市場反應迅速,每斤瘦豬肉接近100港元,豬肉檔販感嘆,這種情況可能還會延續,他們的收入將大受影響。之前也有豬肉疫情泛濫的時候,香港豬肉業損失慘重。
香港地方雖小,但因為各種歷史原因南北方人交匯,東西方人雜糅,700萬人拼在一起,先成就了香港美食之城的名聲。
但問題也很顯著,因為地方太小,雖然有700公頃的農地,但只有80公頃被用于農業,收走的地當然是為了給房價保駕護航,不過這點田地完全不夠香港全城的吃喝用度,所以,生活必需品,無論大小,基本都來自外鄉。
豬肉,華人生活的必須,因為對美食有要求,所以港人對此自然格外在意。供港的豬肉,基本來自內地,并有供港專門注冊。
什么是好的豬肉?香港人有自己的標準,他們也會對供應商有一樣的要求。
比如一個標準是,“看豬的脊背,豬背上放一杯水,豬走水不灑的,就是上品。”
當然,那些可量化的標準絕不會少,豬的重量、毛色、體形講究“三一致”,瘦肉率要求很高,體重不能超110公斤,但不能低于90公斤。
港商愿意為上品豬肉支付高價,經過多年磨合,他們和供應商已有默契,香港基礎物價穩定也有賴于此。
但60年前不是這樣,一頭豬從湖南被趕上卡車出發,直到運抵香港,它需要在卡車上待上8天,擁擠的環境,加上一路顛簸,會讓它掉下10公斤肉,這樣的活物,港商是拒收的,沒有穩定貨源,物價大漲就是常態,同理,香港的大米常年依靠東南亞,每到大災的年份,香港的主婦們都要為買米操心。
外部一有風吹草動,港民的荷包就要出血。怎么解?
02
不論是基于地理還是血緣的關系,700萬港人的生活物資問題的最優解,只能來自于大陸。
當然,這不是純粹的支援,但成本也不低。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嚴峻的經濟封鎖,最大的貿易伙伴是當時的老大哥蘇聯,但是老大哥家當也不多,怎么辦呢?
當時的戰略是“促進以香港為中心的進出口貿易發展”,說白了就是用豬鬃、桐油等外國缺乏的物資吸引外商,換回中國急需的橡膠、汽油、鋼鐵、有色金屬、棉花、麻袋等重要物資,尤其是和老大哥撕破臉之后,這個戰略就看起來無比重要了,因為,那時候的香港,是中國和外部世界唯一的通道。
那時候,大陸每月從香港進口的戰略物資——橡膠達2500噸,基本上滿足了1950年和1951年中國軍、民兩用的需要。中國還通過香港進口了其他短缺物資,如:陶器、玻璃制品、研磨料(金剛砂、砂紙、腐蝕劑)、有色金屬、刃具、金屬器具、設備和工具、紡織機器、毛條、化工產品、染料……
看看那時候,真是窮啊。
買東西需要外匯,現在我們外匯儲備三萬億,但當時連這個零頭的零頭都不到,而且,創匯很難,當時我們獲得外匯的一個重要途徑現代人很難想象——華僑捐助。
● 1950年華僑由香港匯到大陸的外匯總數為13300萬美元;
● 1951年增加到14500萬美元;
● 1952年達14800萬美元。
不經過香港,這些錢很難進來。所以,為了保證這個通道的順暢,中國就一力承擔起了香港“生命線”的任務。
1962年,決定由鐵道部、外貿部聯合開辟供應香港市場的鮮活食品快運貨物的“三趟快車”,編號751、753、755的三趟貨車,分別從武漢、上海和鄭州發出,每天將各類鮮活物資運往香港,保證供港農副品穩定,自此成為一項基本政策。
一晃57年了,期間中國大陸經歷了各種事端,不論是1962、1963年還是1966-1976年,抑或是90年代通脹壓力山大的時代,供港快車都不曾中斷過。
03
因為有其他方面的考量,所以供港快車背后有很多的補貼和投入,尤其是行政資源的大量投入,才讓這個奇跡維持了長達半個世紀。
一個供港產品從生產到運輸、出口,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供應鏈。
比如養豬場,冬季集中供暖、夏季水簾降溫,為了提高繁殖率和種豬質量,種豬每天可以享用兩個雞蛋,哺乳期的母豬能喝到魚湯。
豬場的生活區、生產區、污水處理區、飼料儲存區、獸醫室都需要專門配套,圍墻要用實體做,不可以用鐵絲網。
對養殖人員的要求也很高。入職時做健康體檢,要求檢查結核病和布氏桿菌等,工人們踏入豬舍,必須先洗澡,換工作服。
豬場日常生活活動都需記錄在冊,供監管部門查閱。每個月進行兩次瘦肉精檢測,每個季度進行一次常規監測,監測項目多達到42項。
在運輸過程中,每頭豬都有自己的“身份認證”,不同豬場的不能混裝,肉豬和其他動物不能混裝,每輛車裝豬只數都有限額,到了深圳后,處境口岸檢驗檢疫機構還要再檢查一遍,然后才能送到香港的屠宰場。
蔬菜也是也一樣的,如果有幸成為一個供港蔬菜基地,那規定也是極為嚴格的,登記備案的產品是蘿卜和洋蔥,那么就只能生產蘿卜和洋蔥,基地是不能種其他蔬菜的,蔬菜基地有對應的供港食品加工廠,這個基地的蔬菜之能到這個加工廠加工包裝,這種“公司+基地”的管理模式對品質很有保障,但是成本不低。
現在香港市場上,鮮活牛羊供應量的近100%、活豬供應量的99.8%、蔬菜的60%,都來自內地。淡水魚、家禽也基本由內地供給。那香港總共為此花了多少錢呢?
2018年,香港為內地運港的豬牛雞魚肉、新鮮水果蔬菜、淡水電力天然氣……總共支付了360億元,算下來人均不到5200塊。
這個價格,良心說,很便宜了。
04
其實,相比吃的,水的問題更嚴重。
看過周星馳電影《功夫》的人,估計對一個畫面記憶深刻,城寨的居民排隊打水,擠了一頭洗發水,突然發現,包租婆居然停水了……
這個還真不是憑空編的,曾經,香港的“水危機”堪比現今水比油貴的阿拉伯國家。
香港臨海,當它還是個漁村的時候,淡水自然是不發愁的,但過去一百多年,香港人口激增,水患日益嚴重。香港為這個問題操透了心:
早在1859年,當時的港督就懸賞1000英鎊征集供水良策,無果;
后來港府積極興建水塘,所謂“大型人工淡水湖”,想通過儲存雨水的方式解決用水問題,水塘建了17個,也沒徹底解決問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考慮用海水淡化取得食用水,并在1975年建了一個海水淡化工廠,但是這個工廠的缺點就是太貴了!1982年,這個工廠停用,過了十年,干脆炸了。
最后發現,想解決這個問題,還得依靠鄰居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