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中國食品工業以新動能推動的產業升級為主線,從2015—2016年的深度調整中逐步恢復,在新增投資和產線改造方面延續了2017年的發展慣性,在此背景下,中國食品裝備行業2018年總體表現積極,裝備產業結構性調整與食品裝備新的增長點是兩大亮點。11月28—30日,在河南鄭州召開中國食品和包裝機械工業協會成立30周年系列活動上,中國食品和包裝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楚玉峰如是說。
楚玉峰總結了我國食品裝備工業30年來的歷程,對當前行業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就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和目標做了定位。整體來看,2018年我國的食品裝備行業仍保持了高于食品工業平均水平的增長速度。其中食品、酒、飲料及茶生產專用設備制造和商業、飲食、服務業專用設備制造兩個細分領域較2017年有較大的增長,而農副食品加工專用設備制造和包裝專用設備有小幅的調整。這一方面顯示了自動化和智能化較高的食品加工領域正在加速推動以數字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產業升級,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傳統食品領域正在借助現代化的裝備實現產業發展。
2018年1—12月,我國對1073家規模以上食品和包裝機械企業的統計數據顯示,包裝專用設備制造319家,食品、酒、飲料及茶生產專用設備制造269家,煙草生產專用設備制造59家,農副產品加工專用設備制造388家,商業、飲食、服務業專用設備制造38家。2018年我國的食品裝備行業仍然保持了高于食品工業平均水平的增長速度,同比增長8.68%,超過食品工業平均主營業務利潤率3.39個百分點。2018年我國食品裝備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184.94億元。包裝專用設備制造主營業務收入310.46億元,同比增長6.14%;食品、酒、飲料及茶生產專用設備制造主營業務收入298.27億元,同比增長14.27%;煙草生產專用設備制造主營業務收入102.14億元,同比增長13.26%;農副食品加工專用設備制造為430.35億元,同比增長5.89%;商業、飲食、服務業專用設備制造43.72億元,增長8.99%。
在中央廚房供應鏈管理論壇(CSF)上,多位嘉賓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中央廚房產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在大環境變革下如何參與中央廚房產業供應鏈的生態融合為主題展開分享交流。
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司副司長羅俊杰,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朱森第,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宋曉剛、中國農業機械學會理事長、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院長王博,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執行理事長許寧寧,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秘書長郭勇,河南省工信廳裝備處處長宋連武,韓國包裝輸出入協會會長方時榮、鄭州輕工業大學副校長方少明等部委與政府領導、行業組織領導應邀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