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中國食品安全網匯總的食品資訊一周熱聞(2.2—2.8),轉載請注明中國食品安全網。
一、國內熱聞
1、通知·公告
市場監管總局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查處哄抬價格違法行為的指導意見【國市監競爭﹝2020﹞21號】
為確保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防控期間口罩、抗病毒藥品、消毒殺菌用品、相關醫療器械等防疫用品以及與群眾日常生活相關的糧油肉蛋菜奶等基本民生商品市場價格秩序穩定,強化和規范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查處哄抬價格違法行為,依照《價格法》《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等法律法規,現提出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查處哄抬價格違法行為的指導意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關于開展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期間餐飲業經營狀況及政策建議調查的通知
為確切了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對餐飲行業經營狀況的影響、帶來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及時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行業訴求,中國烹飪協會特開展本次市場調查。希望在各地行業組織和重點餐飲企業對本次調研工作予以大力支持。(中國烹飪協會)
北京市單位食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預防控制指引
春節假期馬上結束,人員陸續返京,各級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即將恢復正常工作狀態,單位食堂也會隨之開始運轉,為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發布《單位食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預防控制指引》,提示各單位食堂做好疫情相關防控工作。(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實施好質量認證相關工作的通知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確保疫情防控期間質量認證工作平穩有序順利實施,現提出意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2、食品安全·曝光臺
進口食品無中文標簽商家被判十倍賠償
去年10月,張先生通過“微店”購物平臺向位于杭州的某商家購買了原產于西班牙的火腿。收貨后,張先生發現產品無中文標簽,也未取得進口許可,屬于禁止銷售的違法食品,因而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商家退貨退款,并且支付十倍于購物款的賠償。庭審中,商家辯稱產品購自上海一家授權經銷商,來源合法,且在入境時已經通過檢驗檢疫,是合法的進口產品。但商家提供的帶有中文標簽的產品照片等證據,與張先生購買的貨品并不一致。經過審理,最終法院判決商家退貨退款,并且支付張先生賠償款95968.3元。(北京日報)
點評:消費者在選購海外產品時要仔細甄別商家資質,必要時可以要求商家提供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檢疫證明及原產地證明等資質文件。在售前咨詢中,要向商家詢問商品是否有中文標簽、說明書、溯源碼等包裝信息。糾紛發生后,消費者要積極保存證據,及時主張權利。
新疆湖南連發5起禽流感疫情,重大動物疫情形勢仍嚴峻
2月1日,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官網發布,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發生一起家禽H5N1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這已經是2020年以來,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確診的第5起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在此之前,新疆從1月8日起,1月16日、20日、21日,接連發生4起當地野生天鵝發生H5N6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第一財經)
點評:2020年全國野生動物疫情將繼續保持上升態勢。非洲豬瘟在野豬種群中發生并繼續擴大傳播的風險較大;禽流感、狂犬病、鼠疫等人獸共患病的病原體在野生動物與家禽家畜間互傳,并傳播給人類的風險持續存在;小反芻獸疫、犬瘟熱等對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安全的威脅較大,其病原體在野生動物與家畜間互傳的風險不斷增加;西尼羅熱、尼帕病毒病等經邊境地區野生動物傳入我國的風險不可忽視。
河南:屢教不改?茄子一公斤賣32塊,大商集團再被處罰50萬元
1月31日,記者從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近日,大商集團(新鄉)新瑪特購物廣場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商新瑪特)因推動蔬菜(青茄子)價格過快過高上漲,被行政處罰50萬元。(河南日報客戶端)
點評:當事人行為涉嫌哄抬價格,推動商品價格過快、過高上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和《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新鄉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對此進行了立案調查,并向大商新瑪特送達了《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擬對其罰款50萬元。目前,該案正按照程序依法推進。
3、國內食品資訊熱聞
食品生產企業疫情期間開工的必備條件
近期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爆發,導致目前大多數企業仍處于停產的狀態,為了更好的控制疫情的發展,不同地區陸續發布了延期開工的時間。但是食品生產企業該如何安全復產開工是目前較為困惑的問題。如何能保證產量供需,又能保證廠內不發生疫情,科學控制風險呢?(中國食品安全網)
點評:中國食品安全網建議從加強原料采購&從業人員健康管理、落實加工過程合規管理、做好消毒清潔制度等方面開展防控行動。本文從5M1E的角度為大家進行深度解析。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食品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引發各國廣泛關注。雖然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表示不建議對中國采取旅行和貿易限制,應避免有的國家采取過激的應對措施,但是為了防控疫情,部分國家調整了對華貿易政策,對我國食品的進出口貿易造成一定影響。同時,受疫情影響,國內很多外貿企業復工延遲,也對我國的對外貿易造成了損失。中國食品安全網就目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各國家和地區食品相關貿易舉措的影響進行匯總,僅供大家參考!(中國食品安全網)
點評:其他國家尚未監測到食品進出口貿易受疫情影響的相關信息,如有變動,中國食品安全網將持續為廣大同行更新。
標準|2月63項食品及相關標準正式實施,新增標準占九成多
據中國食品安全網不完全統計,2月63項食品及相關標準正式實施。新增標準59項,代替標準4項,新增標準占標準總數的93.7%。(中國食品安全網)
點評:這些標準中,國家標準7項,地方標準31項,行業標準3項,團體標準22項。國家標準中,包括3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4項推薦性標準;行業標準涉及3項安全生產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涉及內蒙古、湖南、深圳、吉林、山西、天津、河南、寧夏等多地。
還敢借疫情哄抬價格?監管部門明確這些行為違法
據市場監管總局網站1日消息,為確保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防控期間口罩、抗病毒藥品、消毒殺菌用品、相關醫療器械等防疫用品以及與群眾日常生活相關的糧油肉蛋菜奶等基本民生商品市場價格秩序穩定,強化和規范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查處哄抬價格違法行為,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查處哄抬價格違法行為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自國家有關部門宣布疫情結束之日起自動停止實施。(中新經緯)
點評:《指導意見》指出,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防疫用品、民生商品漲價信息。經營者有捏造或者散布的任意一項行為,即可認定構成《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第六條第(一)項所規定的哄抬價格違法行為。《指導意見》明確,經營者存在虛構購進成本的;虛構本地區貨源緊張或者市場需求激增的;虛構其他經營者已經或者準備提價的;虛構可能推高防疫用品、民生商品價格預期的其他信息等情形的,可以認定為捏造漲價信息。
2019年保健食品法規、公告、通知等匯總與分析(上篇—正式文件篇)|下篇—征求意見及反饋篇
為了能夠讓大家更好的了解2019年發布的與保健食品相關的法規、公告通知以及征求意見信息,我們將這些信息劃分成為3部分,“正式法規或公告通知、問答”、“征求意見稿及意見反饋”、“其他與保健食品注冊相關的3個公告通知”。(中國食品安全網)
點評:2019年發布了5個與保健食品注冊/備案、標簽相關的法規、公告通知、問答。包括《保健食品原料目錄與保健功能目錄管理辦法》、《保健食品標注警示用語指南》、《保健食品備案產品可用輔料及其使用規定(2019年版)》、《保健食品命名指南(2019年版)》、保健食品受理環節新增的審查要點。
兩部委:外賣配送員要避免配送中面對面與顧客接觸
據商務部網站消息,2月6日,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零售、餐飲企業在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經營服務防控指南》(以下簡稱《防控指南》),要求各地商務主管部門配合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指導企業參照執行。《防控指南》包括冠狀病毒病原學特點,人員、場所、設施設備、商品、外賣服務管理,經營服務規范等。(中國網)
點評:《防控指南》要求,外賣配送員要按無接觸配送服務規范標準,避免配送過程中面對面與顧客接觸。外賣配送員盛放食物的容器,應在平時清潔消毒要求的基礎上增加頻次。
疫情對中國經濟有多大影響?發改委:交運文旅餐飲影視行業沖擊較大,將出臺對沖政策,盡力幫扶相關行業企業
在2月3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指出,疫情對當前經濟特別是對消費的影響在加大,尤其是對交通運輸、文化旅游、酒店餐飲和影視娛樂等服務消費影響比較大,但這種影響是階段性的、暫時性的。未來,中國將分情形制定出臺對沖疫情影響的政策措施,特別是盡力幫扶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21世紀經濟報道)
點評:關于疫情對一季度中國外貿進出口的沖擊,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指出,外貿企業大多都是在正月十五以后開工出貨,這次疫情正好和春節撞在一起,很多外貿企業正在迅速恢復產能,近日蘇州等地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企業減負助力。他指出,世衛組織反對任何針對中國的旅行、貿易的限制措施,相信處于全球供應鏈各環節的政府和市場主體,會為來自中國的商品、服務和輸華的商品提供更多的貿易便利。
10部委(局)聯合部署打擊野生動物違規交易珍愛生命拒吃野味
一些野生動物身上存在的病毒和細菌,對其本身并不致病,卻可威脅人類健康。2月3日,10部委(局)聯合部署打擊野生動物違規交易專項執法行動。各地積極行動起來,嚴查違法出售、購買、利用、運輸、攜帶、寄遞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行為以及相關的廣告。面對疫情,專家提醒,公眾要堅決拒吃野味,注意個人衛生。(人民日報)
點評: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形勢,專家建議,要堅決拒吃野味,保持個人衛生。
面對疫情各地出臺就餐安全規范你在食堂吃出考試感覺了嗎?
隨著各地逐漸迎來返工、返崗、返學的“三返高峰”,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就餐安全規范愈發引人關注。上班族該如何安全就餐?吃外賣還安全嗎?專家又有什么建議?中國網財經為你梳理各方意見,防范“疫從口入”。(中國網)
點評:已有5個省市出臺較為典型的政策,分別針對餐前、餐中、餐后采取較為全面的安全防范措施,尤其在員工就餐方式方面,多提倡分散式、錯時式就餐,鼓勵自帶餐具打包。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黨組擴大會議:確保蔬菜等價格總體穩定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黨組4日召開擴大會議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傳達學習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精神,研究部署市場監管部門貫徹落實的具體工作舉措。(中國新聞網)
點評:會議強調,各級市場監管部門要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嚴厲打擊哄抬物價、囤積居奇、趁火打劫等擾亂社會秩序的違法行為,做好口罩等防疫用品的質量安全監管,守住安全底線。繼續加大防疫用品和居民生活必需品價格監管執法力度,確保蔬菜、肉蛋奶、糧食等生活必需品價格總體穩定。
上海發布疫情防控期間食品經營安全操作指南不得承辦群體性聚餐宴席
隨著返程高峰來臨,各產業陸續復工,上海將面臨更大的疫情防控壓力。食品經營安全與民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關。5日,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發布《上海市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食品經營安全操作指南》,指導食品經營單位加強疫情防控期間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從制度建設、人員管理、場所衛生、原料采購、加工操作、供餐用餐、食品配送等7方面落實管理措施。(中國新聞網)
點評:該指南旨在指導食品經營單位(餐飲服務單位、食品銷售單位)在疫情防控期間,在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法》《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等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基礎上,進一步落實相關場所、設施和從業人員等的防控管理措施,保證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
江西出臺食品生產企業復工復產指南
近日,江西省市場監管局出臺指導性意見,全面加強疫情防控期間食品生產企業復工復產及安全監管工作。(中國江西網)
點評:對于準備復工復產的企業,督促其提前制定復工復產方案和應急預案,實施檢疫查驗和健康防護,確保安全復工復產。對防控措施不落實、存在疫情防控隱患的食品生產企業,堅決不予復工復產。
廣東餐飲業“戰疫”自救:全憑外賣撐,員工愿降薪
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2月4日緊急發布了《一份廣東餐飲企業受疫情影響調查問卷》,在不到6個小時時間內迅速回收到550份餐飲企業答卷。調查分析結果一出,把廣東餐飲服務行業協會秘書長程鋼嚇了一跳。調查分析顯示,春節期間30%的持續營業的企業同比營收下降5成以上,其中30%的企業收入幾乎為零;參與調查的正餐類企業同比宴席減收達2億元之多;絕大部分企業面臨租金、人工、能耗、稅收等多重成本壓力。(21世紀經濟報道)
點評:餐飲企業普遍關閉堂食轉而急改外賣,研發適合外賣的新品,也有部分企業員工與高管自發性地提出減薪共渡時艱,但在他們看來,或許這并非長久之計。
蔬菜產地供應充足 菜價在合理區間——來自蔬菜生產大省山東的一線調查報告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有的市民開始囤菜,甚至搶購蔬菜。全國蔬菜供應到底夠不夠?記者近日在蔬菜生產大省山東走訪調研發現,蔬菜產地供給充足、市場秩序井然、菜價在合理區間。山東省在全力防控疫情的同時,加強源頭生產、質量檢測和市場流通服務,為全國各大城市蔬菜供給提供保障。(新華網)
點評:此次疫情期間,為保證蔬菜購銷暢通,壽光市針對1000多個供銷點陸續開通了綠色通道,保證蔬菜運輸車輛進得來、出得去。與此同時,為保證蔬菜的正常生產,山東和濰坊市二級主管部門專門派出蔬菜技術團隊,組織農業專家深入大棚產區,實地指導菜農生產管理,協助壽光市解決蔬菜生產問題,保證蔬菜正常生產。
疫情之下,餐飲企業怎么辦?網紅店也頭疼
春節本是餐飲行業的消費旺季,但受疫情影響,今年春節期間,餐飲店客流量大幅減少。許多餐飲企業在年前為“年夜飯”、春節聚餐準備的大量食材無處可用,甚至有餐廳擺攤賣囤積的食材,以減少損失。而恒大研究院的疫情報告估算,去年春節7天假期,全國零售和餐飲業銷售額約10050億元,今年單餐飲零售業在此次春節7天內的損失預計到達5000億元左右。(來源:中新經緯)
點評:當前餐飲企業特別是小微餐飲企業的融資困難凸顯,中小微企業在可抵押物等方面較差,融資較難,在疫情影響營收情況下,獲得貸款難度加大,這是他們面對最主要的風險。應當加大金融支持。建議餐飲企業應主動采取措施自救,疫情過后消費者將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可以對順應消費者新要求,進行明廚亮灶等提高食品安全質量投入的餐飲企業進行補貼。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調整對原產于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措施
6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調整對原產于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措施。(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點評:為促進中美經貿關系健康穩定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調整對原產于美國約750億美元進口商品的加征關稅措施。自2020年2月14日13時01分起,2019年9月1日起已加征10%關稅的商品,加征稅率調整為5%;已加征5%關稅的商品,加征稅率調整為2.5%。
二、國際熱聞
1.國際預警
歐盟食品和飼料類快速預警系統(RASFF)通報(2020年第5周)
據歐盟官方網站消息,在2020年第5周通報中,歐盟食品和飼料類快速預警系統(RASFF)通報中國食品及相關產品有2例。(中國食品安全網)
點評:不合格托盤銷至了德國和立陶宛。中國食品安全網提醒出口企業,要嚴格按照出口國要求進行產品出口,注意使用合格的食品接觸性材料以及食品中致病菌的存在,保證食品及相關產品的安全性,規避出口風險。
注意!芬蘭含過敏原的果仁糖銷至我國
據歐盟食品飼料類快速預警系統(RASFF)消息,2020年1月31日,芬蘭通過RASFF通報本國出口的果仁糖不合格,因為這些產品中含有過敏原(榛子)。(中國食品安全網)
點評:不合格產品除了在芬蘭銷售之外,還分銷至了中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俄羅斯、韓國和瑞典。
歐盟通報我國出口鱈魚和糖果不合格
據歐盟食品飼料類快速預警系統(RASFF)消息,2020年2月3日,歐盟通報我國出口鱈魚和糖果食品不合格。(中國食品安全網)
點評:提醒各出口企業,要嚴格按照出口國要求進行產品出口,注意冷凍食品的溫度控制,保證食品及相關產品的安全性,規避出口風險。
歐盟批準一種釀酒酵母制劑作為飼料添加劑
據歐盟官方公報消息,2020年2月4日,歐盟委員會發布法規(EU)2020/147號條例,批準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CNCM I-4407制劑作為斷奶仔豬、母豬(以便對哺乳仔豬有益)和奶牛飼料添加劑,并修訂法規(EC) No 2148/2004、(EC) No 1288/2004和(EC)No 1811/2005的附件內容。(中國食品安全網)
點評:在2020年8月24日之前生產并貼有標簽的附件中規定的制劑和含有該制劑的飼料可繼續投放市場并使用,直至現有庫存耗盡。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第二十天生效。
2020年2月輸日食品違反日本食品衛生法情況(2月6日更新)
近日,日本厚生勞動省更新輸日食品違反日本食品衛生法情況,通報多批次食品及相關產品不合格。(中國食品安全網)
點評:提醒各出口企業,要嚴格按照出口國要求進行產品出口,規避出口風險。
我國出口板栗產品被通報為未授權新型食品
據歐盟食品飼料類快速預警系統(RASFF)消息,2020年2月5日,歐盟通報我國出口板栗產品不合格。(中國食品安全網)
點評:提醒各出口企業,要嚴格按照出口國要求進行產品出口,規避出口風險。
2.國際食品
因新型冠狀病毒俄羅斯實施為期一個月的臨時動物進口限令
據俄羅斯聯邦獸醫及植物衛生監督局1月29日消息:該局發布第ФС-КС-7/2373號指令,為保護俄羅斯聯邦領土免受傳染病侵入,直至查明2019-nCoV病毒(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宣布自2020年1月30日起,對進口到俄羅斯聯邦及在聯邦領土過境的各種外來及觀賞性動物實施為期1個月的臨時進口限令。(中國食品安全網)
點評:臨時進口限令包括的動物類別如下:昆蟲、節肢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及其他類動物,以及來自中國的活魚和水生生物。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越南農產品銷售方案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對多個國家造成影響的背景下,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部2月3日下午在河內針對越南與尤其是中國市場的農、林、水產品貿易進出口情況舉行了題為“促進農產品貿易、發展農業生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越通社)
點評:農業與農村發展部部長阮春強認為,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病造成的損失最嚴重的是農業。因為,中國是越南農產品的一個大市場,占越南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2-24%。疫情爆發導致越南與中國關于榴蓮、燕巢、紅薯等農產品貿易談判將暫時停止。
泰國發布監測蔬菜和水果中殘留農藥的措施
泰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月5日消息:該局發布最新通知,即關于監測蔬菜和水果中農藥殘留的安全措施。該通知(法規)規定了三項監測農藥殘留的措施,進口蔬菜水果包裝的標簽要求,以及對違法者的懲罰。(中國食品安全網)
點評:進口到泰國銷售的蔬菜和水果需符合監測農藥殘留措施的要求,并且必須有標簽或標示檢測記錄以便展示給消費者。如泰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監測到毒素超標等違法行為,將予以執行兩年有期徒刑或最高兩萬泰銖罰款或兩者共施。
韓國查處655家違反原產地、糧食標簽企業
2月3日,據韓媒報道,韓國國立農產品質量管理院于1月3日-23日對18519家生產、銷售祭祀及禮品用農產品進行了檢查,結果查處655家違反原產地、糧食標簽企業。(中國食品安全網)
點評:違反原產地標簽的企業有624家(虛假標示363家,未標示279家),違反糧食標簽的13家(虛假標示1家,未標示12家),對于原產地及糧標簽虛假標示的364家企業將移送檢方,未進行標示的291家企業將處以罰款。
三、食品科技
金銀花、綠茶能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南大研究團隊回應:并未完全證明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有消息傳出,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團隊的一項研究表明,金銀花等植物中富含的MicroRNA(miRNA),可能具有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力。對此,記者 1日采訪了團隊成員之一、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熹。陳教授表示,金銀花等植物具有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力,還沒有完全證明,正在申請臨床實驗,其安全性、有效性都要進行評估。(央廣網)
乳鐵蛋白或在病毒感染人體時發揮作用
乳鐵蛋白是轉鐵蛋白家族中的一種鐵結合糖蛋白,存在于免疫細胞中,具有免疫調節、抗菌、抗病毒、促進鐵吸收等功能。在幾乎所有的炎癥反應和一些病毒感染過程中,乳鐵蛋白在體液中的濃度都會急劇增高,尤其是在炎癥反應部位。有研究發現,在被SARS病毒感染的病人中,乳鐵蛋白的表達水平會上調將近150倍。(中國科學報)
高質量核桃基因組圖譜繪制成功
近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聯合上海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西藏農牧科學院開展了核桃基因組深入研究,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中國科學報)
研究:美國科學家稱吃紅肉與健康風險升高相關
據“中央社”報道,美國一項關于肉品攝取的新研究發現,吃“紅肉”和加工肉的人罹患心臟疾病與早亡的風險較高。該結果與前不久一項認為不吃“紅肉”對健康益處有限的研究相矛盾。(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