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攤擺在321國道旁的村民白如剛家院子里,紅色的遮陽傘下,是一個用木板搭起來的簡易菜攤。攤子上擺著茄子、青椒、西瓜、西紅柿等新鮮果蔬和電子秤、價目牌、二維碼、塑料袋等物品。選瓜、稱重,按照價目牌上的價格掃碼支付20.8元后,岑忠偉買到了西瓜。奇怪的是,整個過程,記者沒看到攤主。
“這是無人售菜攤,老板白如剛是村里的種菜大戶,這段時間天天都在菜地里收菜,很少看到他。要到吃飯時間才回來。”岑忠偉笑著說。
正在說話間,白如剛和妻子陳金蓮用三輪車拉著茄子回來了,“岑支書來了,快進屋坐。”
白如剛告訴記者,今年5月以來,自家的40多畝蔬菜大量上市,但家里就他夫妻兩人,“既要忙著收菜,又要賣菜,實在忙不過來,我們就想到了擺個攤賣。”
“沒人守攤子,你們不怕別人不給錢嗎?”
“這要是在以前,還真不敢。”陳金蓮笑著說,“以前我們村窮,家家戶戶都是種地,一年到頭見不到幾個錢,不僅沒人會買菜,就算擺著也怕別人拿,因為大家都窮怕了。”
“這幾年黨的政策好,村里發展了很多產業,家家戶戶生活都變好了,我們才想到擺這個菜攤。”白如剛笑著說。
正如白如剛所說,近年來,打魚村不僅通過產業扶貧富了群眾錢袋,還通過開展思想扶貧,“富”了群眾腦袋。
在打略組,記者看到,家家戶戶的墻上都貼著家風家訓,在路邊的小廣場上,還貼著村規明約和“十不做十爭當”。
“村規民約就寫清楚了不做哄搶掠奪,爭當誠實本分等內容。大家天天看,素質自然就提高了。”岑忠偉說。
“趕上黨的好政策,大家都過上了好日子,要是有人買菜不給錢,會被大家笑的。”白如剛的鄰居白如軍笑著接過話茬,“大家都是鄉里鄉親的,信得過。”
“你看,我的微信上都有收款記錄。晚上收攤一算,錢、貨都對得上。”白如剛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最近的收款記錄。
“電子秤下面還壓著零錢呢,估計是不會用微信的老人買菜給的。”正在打理菜攤的陳金蓮拿起一疊錢,笑呵呵地說。
白如剛告訴記者:“兩個多月來,這個菜攤已經賣了5000多元了,大部分都是附近村民買的。大家都講誠信,村民買菜方便,我賣菜也方便,準備繼續開下去。”(梁曉琳?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