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沈賡前 記者黃永建) 8月6日,記者從山西省市場監管局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以來,全省重點突出風險管理、監督抽查、日常監管和專項整治、工業產品證后監管等監管手段的綜合應用,多措并舉,取得良好成效。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要守住產品質量安全底線,首先要找準質量安全的風險和隱患在哪里。山西省市場監管局通過風險管控,將過去的監管工作是“消防員”,出了險情才撲上去,改變為現在的提前當好“預警員”,做好產品質量安全的“天氣預報”。
年初,制定下發了《2019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工作方案》,將風險信息采集渠道、信息研判、風險監控和風險處置有機結合,積極構建一個省、市、縣、所四級信息采集渠道,形成800人左右的信息員隊伍,以基層所為基礎單位,覆蓋全省產品生產流通領域的質量信息采集,加上對監督抽查、投訴舉報、社會熱點等渠道的質量信息整合,分析研判有價值的信息,根據研判發現的風險點,借助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風險評估和及時處置。
針對存在一般性質量安全風險的產品,及時發布預警,提醒企業、行業、消費者提高風險防范意識。針對風險較高但緊迫性不是太強的產品,納入重點監管范圍。針對風險高、已出現區城性或行業性質量安全問題苗頭的產品,及時開展專項整治,多措并舉綜合施策。目前,正在對一次性塑料快餐用具、食品用塑料包裝、食品接觸用竹木切菜板等進行風險監測。
作為質量監管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來改革力度空前,生產許可產品管理種類逐年壓減,已從這項制度實施初期的487類縮減到目前的24類。2018年11月20日為工業產品許可證許“先證后核”改革的啟動時間,為及時跟進,配套落實,今年1月份制定印發了《山西省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后置現場審查及全覆蓋例行檢查實施方案》和《五類食品相關產品獲證企業全覆蓋現場例行檢查要求(試行)》。
截至目前,共后置審查和例行檢查獲證企業39家,合格37家,不合格4家,撤銷許可證4家。同時為進一步強化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獲證企業證后監管力度,4月28日又制定出臺了《山西省工業產品(食品相關產品)生產許可證獲證企業證后監管實施方案》,加快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
近期,相關部門正在籌備對全省獲證企業開展現場重點檢查和一般檢查,檢查比例分別不低于20%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