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黃雅琴 華成明) 8月15日,在“昆明市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上,昆明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畢強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昆明農業農村的發展變化。
畢強介紹,解放初期的1950年,昆明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1.33億元,增加值不到6000萬,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足60元。2018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374.84億元,比1950年增長296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95元,高出全國平均增速0.9個百分點。
農產品供給,優化產業布局,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方面都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2018年,昆明糧食產量100萬噸,全市出欄生豬280.45萬頭、出欄肉牛21.23萬頭、出欄羊96.68萬只、出欄家禽4900.72萬羽、肉蛋奶總產46.37萬噸,畜牧業產值130億元;水產總產量4.1萬噸。糧食穩產增效,養殖業快速發展,農副產品由短缺走向充裕。
花卉園藝種植面積22.5萬畝,切花產量57.6億枝,同比增長4.4%。蔬菜總播種面積166.9萬畝,總產量351.5萬噸,蔬菜外銷量275.2萬噸,占生產總量的78.2%;優質水果產量26.1萬噸,同比增長20.9%。形成了“名、特、優、稀”小果種生產基地的優質果品產業布局;中藥材種植面積22.93萬畝,產量21882噸,產值21.3億元。烤煙種植50萬畝,收購煙葉135.1萬擔,煙農收入21.03億元,煙葉稅及附加收入達到4.62億元。
同時,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得以發展。70年來,昆明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把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與扶持小農戶相結合。截至2018年底,全市各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507家,其中國家級8家,省級110家,占全省12.5%;農民專業合作社4162 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7個,省級示范社113個。組織申報家庭農場59個,全市累計家庭農場達170個;全市新型職業農民達9120人。堅持打“特”字牌、走“產業”路,建成石林芳香產業等9個農產品加工集群化產業園,形成生物制藥加工等7個超10億元主打產業,全市農產品加工業企業個數達5216戶,2018年全市完成農產品加工業的現價總產值(不含煙草)585.6億元,同比增長8.1%。2018年主要農產品質量檢測綜合合格率99%以上。有13個品牌獲評云南“十大名品”,5家企業獲評“10強企業”,4家企業獲評“20佳創新企業”;有效期內“三品一標”企業143家,產品432個,面積43.2萬畝,產值48.76億元;嵩明縣成功創建為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農產品堅持“走出去”戰略。
構建鄉村振興制度框架,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昆明農業農村現代化。目前,全市有各類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近5000家,輻射帶動150萬以上農戶。
農村人居環境得以大幅提升。村莊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覆蓋率100%。2018年,昆明在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工作方面綜合排名云南省第一;自然村通村公路建設1000公里,行政村寬帶通達率達100%;組建昆明農村商業銀行,創新金融,服務“三農”。
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成效顯著;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