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面、切條、搓面、上軸、拉面……一系列工序,完全采用純手工。日前,記者走進“中國宮面第一村”——石家莊市藁城區耿家莊村的耿氏宮面加工廠,看到做面師傅們動作嫻熟,有條不紊地做著宮面,感受到的是他們的細心和耐心,還有他們用特有的手工技術精心打造的藁城“文化名片”。
藁城宮面是清朝時期進貢皇室的貢品,被列為宮廷御膳名品。宮面,作為藁城的傳統名優特產品,不僅是一種面食,還是一種歷史文化的承載。有道是,到藁城,吃宮面,品文化。
“正宗的藁城宮面要求采用純手工制作,整個生產過程包括十幾道工序,以‘面細能穿針,空心有韌性’為特色,食用方便,營養豐富。”做面師傅田俊友告訴記者。
制作宮面?馬靜/攝
現年55歲的田俊友是土生土長的耿家莊人,他的祖輩都是做宮面的,而他從小就跟著家人做宮面,“藁城宮面是以精粉、精油、精鹽為原料,經獨特工藝制成,因為選用當地優質高筋小麥面粉,純手工制作,因此具有耐火而不糟,回鍋而不爛,較有嚼勁的特點。”做了半輩子宮面的田俊友對宮面有著自己的理解,在他看來,宮面不僅僅是作為一種食品而存在,更蘊含了當地的特色和文化。說起宮面,田俊友很是自豪:“我們藁城宮面在2013年就被列為了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好多外鄉人來到這里,都要帶些宮面回去嘗嘗。”
在耿家莊,像田俊友這樣做宮面的師傅大有人在。耿家莊村有740戶人家,其中有400多家是宮面生產戶,多數為家庭小作坊生產模式。“靠譜,是這個產業給村里人最安心的保障。”耿家莊宮面協會會長董青輝說:“勤勞做宮面,養活一家人”的生活模式在耿家莊隨處可見。宮面,不僅僅是養活這個村子人們的支柱產業,還是人們奔小康的希望所在。走在耿家莊的街道上,能看到半數以上的房屋都是樓房。
“做面好,因為它這個比較養家。”有村民這樣說。
“要讓村民更加富裕,靠現在的小作坊是肯定不行的,必須要有品牌和龍頭企業。”董青輝說。目前,耿家莊以耿氏宮面為龍頭,大大小小的宮面企業有十幾家,還有兩家面粉廠和多家銷售門店。耿氏宮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崔景龍說:“耿氏宮面的成立將大力拉動非遺產業——空心宮面業發展,整合零散宮面生產加工小型作坊,使宮面產業走上正規化、規模化、品牌化。有助于完善村鎮服務功能,改善村鎮投資環境,不僅有效提高村鎮競爭力,同時還可為社會提供數百個就業崗位,解決當地人們就業,加快本地區經濟發展。”崔景龍認為,擁有特色和文化內涵的藁城宮面應該打造成一個民族品牌,他也正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劉素芳,這個已經做了35年宮面的手藝人對宮面產業化發展很是看好。“以前我家也是自己做宮面,但是畢竟家庭加工衛生各方面都不容易達標,而且地方小,遇到下雨陰天的話,晾曬也是問題,弄不好面還會變壞。”后來耿氏宮面建起來后,劉素芳就到廠子來工作了,“同樣是做宮面,在這兒做就更省心了。每天能做大約100斤面,工資也有保證。”劉素芳說。
耿家莊通過積極謀劃,投資1.2億元打造宮面文化產業園,還依托企業對宮面進行開發、生產、銷售,并注冊了“宮面村”、“耿籍味道”等商標品牌,促使宮面產業提檔升級。目前,產業園內擁有四個生產車間,一期工程已完工,接下來還將分批進行建設,預計2021年全部建好。宮面文化產業園建成后,將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電商、參觀等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區,不僅能實現宮面的規范化、規模化生產,還將大大保障宮面加工生產過程中的食品安全,把宮面品質提高,進而起到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
如今,宮面作為一種伴手禮或者地方特產送給親朋好友是藁城人的首選,也是前來藁城游玩的游客們的首選。隨著這些年地方政府著手開發地區旅游資源,藁城宮面也逐漸開始面向更多的游客與人群。由經典傳承帶動現代化產業,再由現代化產業推廣經典傳承,在旅游與文化的結合中,藁城儼然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隨著社會的發展,藁城宮面不斷增加新的元素,品種也由傳統宮面,相繼開發出奶油宮面、蕎麥宮面、風味宮面等30多個新品種,針對不同人群,還研制出兒童營養、孕婦專用、老年保健系列宮面,其中的多個產品榮獲河北省、石家莊市科技成果獎。目前,藁城正在將宮面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宮面,這一具有濃郁文化特色的傳統產業,在藁城大地煥發出新的生機。(馬靜?鄭皓天)